连载六: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7)
张军
11:56
2010-03-17
订阅
 1  |  2  |  3  |  4  |  5  |  6  |  7 

杂交的制度:新国企的出现

除了地方国有企业改制的片段之外,我最想记述的还有这场“光荣革命”中另外一幅精彩的画面,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一批由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创办的国有企业群体的崛起,我暂且把它们称为创业型国有企业。创业的含义当是指企业家创办企业的意思。但是,这些企业的创办的确依靠了从国家或集体企业中借来的资金,甚至根本就是在原有濒临倒闭破产的国有企业的基础上再造的。它们主要集中在电子、家电、饮料、纺织、医药类等新兴行业。如今中国有不少的优秀企业就是当时的这些创业者一手打造起来的。 
  我不需要再去寻找更多的素材和记忆片段,吴晓波撰写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中已经记载了许多这样的创业故事。在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的第二部分“1984-1992:被释放的精灵”中有精彩的描写。我在写作本书过程中也参考了晓波的这本书。我还利用以下网站的资源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整理:http://finance.qq.com/a/20080416/001401.htm;http://www.aucma.com.cn/jianjie_1.asp;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11/08/content_790545.htm;http://blog.ccidnet.com/blog-htm-do-showone-uid-39292-itemid-134238-type-blog.html。其中,很多人都不会忘记军医大学赵新先教授带着自己的“三九胃泰”在深圳创业的故事。在惠州,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李东生在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开辟自己的工厂,与香港人合作生产录音磁带,这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家电公司TCL。在广东顺德的容桂镇,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潘宁以零件代模具,用汽水瓶做试验品,凭借手锤、手锉等简陋工具,万能表等简单测试仪器,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这便是在后来统治了中国家电业十余年的科龙公司的前身。  
  1983年7月5日,在“国营青岛橡胶九厂”的基础上,“双星”商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汪海这个名字也渐渐为世人熟悉。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的基础上,以柳传志为首的11名科技人员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1989年公司更名为联想集团,仍归中科院主管。也正是在这一年,李经纬看中了一种运动饮料配方,当时它躺在广东省体育科研所的文件夹里无人问津,李经纬感到机会来了,“健力宝”由此诞生。1989年6月,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黄海冰柜厂成立,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澳柯玛集团”。 
  在当时看来这些企业都很幼小,它们基本都是在原有濒临倒闭的工厂基础上由具有雄心抱负的年轻人接手经营,或者由创业者向单位借资筹建的,相比那些老牌国有企业,它们缺乏资本,也缺乏市场,但是由于它们生产的产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们少了老牌国有企业面临的种种体制上的约束,在日后发展迅速。可以说它们唯一拥有的比较优势就是自由和创业精神。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弊端和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不断暴露,通过建立股份制对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进行改革的思想开始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在上述背景下,中国政府在1993年提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中国进入到了股份制试点的高潮,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开始股份制改革。这一年,青岛啤酒、上海石化、北京人机、广船国际、安徽马鞍山钢铁、昆明机床六家改制国有企业在香港及全球发行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这六家企业在海外共发行H股股票405 292.8万股,筹资金额达80亿港元。这些公司上市后都有良好表现,特别是马鞍山钢铁,被英国《国际金融评论》评为1993年度全球新兴股票市场最成功的上市公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上,1994年,100家不同类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完善企业组织制度,健全会计制度,改革人事制度。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业型国企进入到了迅速扩张的阶段。全球化和多元化渐渐进入这些企业的视野。这时候的海尔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年只有冰箱,1998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同时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建立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学会了做贸易的联想集团,开始了外向型和产业化战略,于1988年在香港成立了“香港联想”,拓展海外业务并成功上市;在双星鞋业的基础上,双星相继推出了“双星轮胎”、“双星机械”、“双星服装”、“双星热电”等产品。并且在这段时期,又有一批新公司成立,前文提到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股份制改革实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1993年2月18日,经呼和浩特市体改委批准,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5日,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奇瑞汽车也是在这时候创立的。1997年3月,在芜湖经济开发区,由安徽省和芜湖市下属的五家公司共同投资的、注册资本为17.52亿元人民币的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成立,此即奇瑞汽车公司的前身。这家公司的成立带有明显的国际化印记,1996年,“951工程”(项目启动时取的内部代号)以2 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英国福特公司的发动机产品技术和一条生产线,显然当时的芜湖政府不认为造汽车是多么困难的事,无知者无畏,而无畏的精神却已深入这家企业的组织基因,并且在继续发扬光大。和那些老牌大型国有企业一样,创业型国有企业在这一阶段也谋求通过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并纷纷成功上市。 
  这一批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新型企业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期出现的特殊企业模式。它们有计划经济历史的印记,更有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典型特征。这些企业有的是依靠从国家或集体借来的资金,有的是以原有濒临倒闭破产的国有企业为基础,但之后却都是企业家自己的企业了。没有他们,中国企业军团缤纷多彩的画卷就会黯然失色。

(连载完)

第一章莫干山上论战价格改革

莫干山会议

双轨价格的经验

关于双轨制的争论与“配套改革”动议

价格双轨制:是奇迹还是神话

第二章巴山轮会议

“巴山轮会议”上的经济学家

1985年的通胀辩论

“巴山轮会议”的七大论题

中国经验的理论贡献

第三章特区试验场

试验改革的回声

创立特区的政治经济学

特区的制度试验

特区为什么会遭遇经济学家的批评

特区与沿海开放战略:空间经济学的视角

特区的使命

第四章分权与增长

向地方分权有多重要?

分权的政治

1978年以后的财政分权

分权财政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五章重建金融

重建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外资银行

金融市场

民间借贷市场

中国金融体制的特征

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熊彼特可能错了吗

小结

第六章一场错了再试的改革

“试错”的开始

再试再错的改革:承包国有企业

改制

地方试验

杂交的制度:新国企的出现

试错的遗产:“央企”的形成

我的工业研究

附录

苏联悖论——读盖达尔《帝国的消亡》

后记

 1  |  2  |  3  |  4  |  5  |  6  |  7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