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六: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1)
张军
11:56
2010-03-17
订阅
 1  |  2  |  3  |  4  |  5  |  6  |  7 

作者,张军。本书作者作为一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研究学者,以置身其中的姿态和旁观者的清醒视角,回顾了30年来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众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和人物。作者选取了改革进程中的几个时间点,将视线投向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以回顾和研究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未曾被清晰揭示过的改革内幕。而这其中最为隐秘的,莫过于众多中国经济学家的成长和沉浮,他们又是和那最耀眼的事件浑然一体的。本书将揭开这些不被大众所知的事件背后的力量。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定价:39.00元

类型:经济

第一章莫干山上论战价格改革

莫干山会议

第二章巴山轮会议

“巴山轮会议”上的经济学家  

第三章特区试验场 

试验改革的回声 

第四章分权与增长 

向地方分权有多重要? 

第五章重建金融 

重建银行

第六章一场错了再试的改革 

“试错”的开始

第六章

一场错了再试的改革

    我还记得日本著名经济史学家、中国经济学家朱绍文先生昔日就读于东京大学时的同窗小宫隆太郎先生曾经在1985年说:“在中国不存在企业,几乎完全不存在。”小宫隆太郎的这句话出自他提交于1985年在日本冲绳举行的“日中经济学术讨论会”第二次会议上的一篇论文中。该论文后来收录在他的著作《现代中国经济:日中的比较分析》一书中。他在该书的前言中还提到他的这个说法当时在中国引起的震动。他说,曾经有一次在中国他被要求在企业领导人会议上作一次讲演,主持人在介绍他时说:“这位就是认为‘在中国不存在企业的东京大学的小宫先生’。”二十多年前,这句话让小宫的名字响彻中国大地。 
  而在今天,除了150多家所谓“中央企业”那显赫的规模、地位和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投资行为之外,上百万家的地方国有企业早已在国企改革——那场我曾经称之为“光荣革命”的过程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里,我将记述改革或改造国有企业那段曲折而精彩的历程。请注意,1992年10月12日,在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将全民所有制企业由过去的“国营企业”改称为“国有企业”。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国有企业”的称谓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无论如何,曾经作为中国经济改革重中之重的国企改革,三十多年来基本走完了复杂而又耗时的脱胎换骨之路。 
  今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定义这场改革,也难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评价它。什么是它取得成功或者遭遇失败的标准?这些问题到了今天我仍然难以回答。但有一点也许是肯定的,三十年之后,这场企业改革终于卸下了压在政府肩膀上的沉重负担,而肩负起它们的是整个社会的宽容和创业家的力量。 
   回眸三十年来的历程,国有企业的改造可谓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而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庞大的工程是如何开始、如何实施以及如何完成的。在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可谓集中了比任何其他改革都多得多的经济学家的智慧,但它无疑也比其他改革更消耗精力、更具争议性,甚至更危险。尤其是,这场改革是从一个错的起点上开始的,并被接连不断的试验所延续。无疑,这就是一场“错了再试”的改革。让我们一起寻找这场错了再试的改革被唤起的线索吧。

 1  |  2  |  3  |  4  |  5  |  6  |  7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