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隐秘厨房(1)
伊莎贝
11:05
2010-04-26
订阅
 1  |  2  |  3  |  4 

经济观察报 伊莎贝/文 说起来像是很久远的事了。其实不过是三四年前,我从北京搬至上海。第一天,专栏作家、美食家沈宏非轻描淡写地说,“晚上没事的话,一起吃饭吧”。

跟着他,一路被经理恭迎着穿桌上楼进了金锚的包房,不得了,已然热热闹闹坐了一桌子的人。金锚的招牌菜烤仔鱼、冷鹅肝、花雕鸡、青豆泥,和上海男人的低调幽默,上海女人的放恣风情,构成我对上海饭局的第一印象。

那阵子老沈(沈宏非)宝爷(小宝)甘露(孙甘露)约好了似的,齐齐力捧金锚,连甘露这个以文字晦涩的先锋文学著名的作家,也破天荒写了一篇亦庄亦谐的短文《食堂金锚》,发表在我们当时做的一本饮食杂志上。

的确,“把餐厅吃成食堂”是这些上海名士们拿手的事。另一家由老沈起头,后来连我都吃得能背出菜单的餐馆是老吉士,比金锚更有老上海腔调,虽则地方逼仄,还又搭出个二层来,人人顶着天花板吃饭,侍应生可都是眉清目秀眼明手快的上海男生,从来不看客人,该递菜单还是账单,添水还是换碟却从来不差分毫。侍应生这么有腔调,顾客也不能不争口气,点菜不能漏了怯。

老吉士的咸鸡、红烧肉、葱烤鱼头,这些人人都懂得点的菜式不说了,老沈喜欢的一道蟹粉土豆浓汤,就不是人人会吃。这道菜融合中西,把蟹粉土豆用搅拌机打碎打匀煮好——“一定有黄油!”老沈断言——再重重撒上一把磨碎的黑胡椒。

老吉士的有些菜,在新吉士也能吃到,毕竟两家餐厅渊源颇深。但是上新吉士吃饭就是没有老吉士有腔调——“腔调”这两个字,除非在上海住久混久了,还真不容易解释。老吉士地方局促,老订不到位子,侍应也没什么笑容,但就是个有腔调的地方,能见得到有腔调的人。

上海的隐秘厨房真正建立起来,还是我们租了小洋楼做饮食杂志,看看一层带个小花园的大客厅带厨房,老沈兴致来了,“弄个厨房做做味觉实验,请请客吧。”

Artdeco风格的沙发、屏风、窗帘,由老沈多年的朋友,轰轰烈烈开过餐厅的美女华蔚一手操办,和小楼的整体风格一致,专业厨房设备则由新吉士的厨师负责设计

安装。

每次来客人,带着楼上楼下参观一圈,这个一色清亮不锈钢厨具的专业厨房一定能收获几声“wow”。代价是设备太专业,开起来动静太大,屡屡遭到邻居投诉。不请客的时候,没有同事愿意杀鸡用牛刀地在这个厨房热个饭或炒个菜,平日里就锅清灶冷的。

来这个厨房吃过饭的有名有姓的人,可以数出一长串。客人无非两种:有名的、有趣的男人,和漂亮的、有趣的女人。每顿饭都有个主题,节令、食材、客人……都能给老沈源源不绝的灵感,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

作家王朔来的那回,问他想吃什么,他说吃西餐!

 1  |  2  |  3  |  4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