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客:分享,而不是征服(3)
分享,而不是征服
事实上,空客在中国既保持开放又存有疑虑的复杂心态,不仅来源于中国航空制造业的重整,也与主要竞争对手波音在华的加大投入有关。进入中国更早、目前拥有中国民机市场60%份额的波音,也在通过各种形式,包括更深层次的技术转让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空客于1985年进入中国,截至去年9月底,已有447架空客飞机在中国大陆运营。它计划在2012年,将中国的市场份额从目前的39%提升到50%,与波音平分秋色。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空客除了需要加大力度直接销售飞机外,还需将更多的业务以及更核心的技术转移到中国。
与波音较为稳健、甚至略显保守的文化不同,空客在中国市场上保持着灵活务实的风格。在中国建立A320飞机总装线、由中方企业总装A320系列飞机机翼、中国参与空客A350XWB宽体飞机5%工作份额等一系列形式上大为突破的合作,让空客在与波音争夺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优势。不过也有业内人士称,空客的一些合作承诺,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空客中国公司一位高层表示,空客与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合作,已从最初的转包生产、技术合作升级到设立总装厂、共同设计飞机的更高层次上,后两种合作在欧洲以外的国家还是第一次进行,足见空客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
在过去的20余年中,空客在中国坚持销售飞机和开展工业合作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前者针对中国的航空公司,后者则主要面向中航工业下属的航空制造企业。空客中国公司总裁博龙曾表示,“你不能指望中国购买数百架飞机而不在中国设厂,飞机制造商必须将更多的生产业务转移到中国以争取当地的订单。”
空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德斯表示,空客到中国并不是来征服的,而是来分享的。他形象地比喻说,空客在中国的发展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先从爬开始,然后到走,再到跑。空客现在在中国,基本上处于“走路”的阶段。
而空客未来在中国“跑步”前进、获得更多的竞争力,在托马斯·恩德斯看来,主要依靠两个因素:一是成本效益的优势,成本上有竞争力,同时也要交付质量非常高的产品;二是成为一家中国的公司,在中国培养很好的人才,也和中国分享知识和技能。
这或许是众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共同选择。

- · 航空业遭遇“碳排放”难题 | 2009-08-11
- · 哈飞空客新厂房开工建设 | 2009-06-30
- · 波音787:一场梦魇 | 2009-06-25
- · 空客交付首架中国总装飞机 称难与大飞机公司深入合作 | 2009-06-23
- · 东航百亿采购20架空客A320飞机 | 200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