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散在何处
那么,效率低和租值消散又体现在哪里呢?现在,五常先生的镖局运行到了第四年。
第四年,老板对各镖师的协议每走一次镖签一次,不同的镖有给予不同的超额分成或惩罚,也给予不同的路费和干粮,但总体上路费和干粮比之前更少了。
甲乙丙三镖师中,甲最后选择了离开,或投奔别的镖局或自创事业,因为自己有能力有实力,但如此规则变化莫测,让人惊心动魄,人家期望的是固定年薪啦!乙自觉独木难支,于是自己暗地成了个隐形小镖局,新雇三位小镖师,将如此易变和严格的制度风险分散给他们,也仿效大镖局老板的制度为之。镖师丙勉力为之,但几次考核均不合格,面临“降级”风险,几乎要被开除了。
五常镖局仍旧运行。笔者不是说其中老板和镖师就没有别的选择,但对照现实中国,恐怕上述案例很是贴切。
《中国经济制度》一书可见五常先生确实有深入现实的功力,但就县政府竞争而言,恐怕与县级官员交流并不是很多,而且估计其中多为去香港招商引资的县级主要领导(见县官员夜访五常先生并要葡萄酒喝一事,P154)。
要知道,排除说假话的可能,县级官员形形色色,利益各有不同,思考当然也不一致了。估计至少访问五常的官员没跟他提起如何下压任务,以及一些乡镇是如何引税、买税完成任务的。这样为完成上级财政任务,甲乡镇用财政资金向乙乡镇“购买”税收的情况,无疑是种低效的租金消散了(由买税产生的基层政府负债有相当之数量)。
另外的租金消散则是:目前县级全员招商引资的策略之下,很多地方本属公共服务的部门也被下达了招商引资任务,与业绩考核挂钩——90年代初的第一次招商引资潮也曾层层下达任务,但力度远不及此次,也没有制度化,更没有把任务加到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身上。
我们看到了很多发达地区投入到教育等公共产品方面的支出比例最近几年反而下降了。这当然是消散。 最新的一个案例是,2009年11月18日,河北张家口蔚县教育局局长葛祥在长期无力承担学校冬季取暖用煤的情况下激愤难耐,惨烈自杀。这个产煤大县竟无法承担本区域的公共教育的用煤,笔者在想,这样的发展模式与这位汉子的自杀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深层关联?
其实,趋于不确定、不稳定的基层财政体制,让制度中的各方心里越来越没谱,结果越到基层反而暗自里更有了不作为的理由,这大大恶化了制度。
还有两处消散,其一,县政府低价从农民处拿地,不仅压低了农民的合法收益,而且是否能真的在外来税收产生回报后,通过公共产品反哺给农民呢?五常先生很是乐观(P151),但观察现实种种和制度建设,笔者很难乐观。
其二,五常先生发现了县级土地出售所得或招商引资投资额可以给本地领导带来分账奖金,他认为这“其实是佣金”,“由县干部分享”,有的地方佣金比例在1.5%至2%(P158)。
可以估计,那些和五常先生倾谈的县“干部”一定是县领导,而非“一般干部”,因为现实中,这个提成多是在负责该项目的县级主要领导和一些相关局委主要领导个人间分配。
这样的分配是类似于“房地产交易的佣金”吗?五常先生认为是的。但这其实混淆了公权和私权的基本界限,政府官员个人引资是凭借公权力而非私权,这样的收益必然要对所有辖区居民(或纳税人)负责,岂能领导个人占有?所以,如此佣金,根本上就是制度漏洞下的一种寻租,是不折不扣的“漏斗”,是负效率的消散,怎么也称不上高效——除了对个别县领导而言。
对于中国奇迹的解读,五常先生显然是先行者,也是非常认真的。但包括财政联邦制等理论在内,都存在明显的过于学理化,离开了丰富的现实。每个好概念都是立足本领域的管窥中国,但也许当下更需要的是基本事实的再挖掘和中观理论的展开,而不是一个概念包行天下的独门武艺。
如今,五年后,五常“镖局”一个镖师离职了,一个暗自转包活计,还有一个想他走他也不走。问题是,县级政府自己当然不能用脚投票了,如此“合约”之下,它们的选择只有后两种,而这两种都大大有损于效率。
-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久? 2010-04-29
- 真相的沉沦与衰亡 2010-04-27
- 中国劳动力价格之辩 2010-04-16
- 越学越愚蠢? 2010-04-16
- 有爱,生命才会发光 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