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汶川地震 > 现场

一所医院的100分钟(2)

  
作者:汪言安
发布日期:2008-05-16
 1  |  2 

“其实,我们此次成功转移那么多病人,也是依靠了很多过去的经验。” 廖志林说,在四个住院大楼建成以后,医院就进行过一次火灾撤离的实战演习,他们根据科室位置、大楼结构等相关特征,制定了病员紧急撤离的方案。方案涉及撤离前的情绪控制、撤离的路线以及撤离单个病人的平均时间,同时还包括病情较重患者的撤离过程中的紧急处理。

廖志林说,当地震发生的时候,电和手机通讯立即被中断,不能判断地震的破坏性到底有多大,惟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转移病员至相对安全的状态。这个时候,依照过去已经形成的撤离方案和经验,各个科室的病人都在所在科室医护人员的带领下,沿着已经定好的撤离通道迅速撤离。

华西医院在一边转移病人的同时,一边启动了重大事件的应急预案。到当天下午4点,医院应急分队的6辆救护车和相关急救物资、保障物资集结完备,刚下手术的16名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骨科、麻醉科的医生、护士组成的8个手术小组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准备出发。

“集结专家队伍待命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机制。如同撤离经验一样,在这样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医疗人员一定要首先做好冲上去救援的准备。”廖志林说。   

未雨绸缪

和老邓同是骨科病人的何冰(化名)也经历了12日下午的紧急大转移,到第二天下午才回到病房。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进病房不久,他的主治大夫就找到他,希望他能办理出院手续,理由是他的骨折手术已经过去10多天了,医生认为“可以回家修养,定期来医院复查换药”。

何冰后来才知道,不只是他一人,同一科室还有好几个病友都被劝说出院,这些都是基本恢复或者只是轻症的病人。医生解释说:“地震后将会有大量的受伤病员进入医院急救,因此需要腾出大量的病床备用。”

何冰于是毫不犹豫地办理了出院手续。在随后的几天内,华西医院各个科室的床位都是以这样的劝说方式而逐渐腾出来。腾出来的病房的门上贴上了“地震伤员专用”的标签。

廖志林介绍说,12日当晚,该院就已经腾出了84个病房约250张空床位,到13日这个数字就变成了450张,14日达到600张。随着灾民的到来,还将有更多的病床腾出来用于地震伤员的救治。

“感谢那些主动出院的病人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廖志林说。

14日晚上11点半,在华西医院急诊科门口两边,牵起了长长的警戒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命通道。担架车和轮椅整齐排列在急救车下伤员的地方,近百名来自外科、内科等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守候在门口,随时待命。

地震灾后两天以来,平均每隔20分钟左右,就有一辆急救车呼啸而来,进入生命通道,引导员立即上前指引停车。等候在一旁的医护人员未待车停稳便迅速跟进,询问大致病情,招呼护工推担架车或者轮椅上前接应,并以最快的速度送进抢救室救治,整个过程迅速有序。

截至5月14日22时,成都华西医院共接收各地伤员663人,14日当天共接收伤员322人,其中震中汶川伤员162人。

 1  |  2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网站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