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中国”拯救“蓝色美国”?(2)
感恩节时,我们在华盛顿的中国房东做了丰盛的火鸡大餐邀我们同吃。房东夫妇已经移民美国20多年,在华盛顿特区旁边的弗吉尼亚州拥有一幢三层高、带块小草坪的房子,距离特区市区大约也就相当于北京的中关村到二环内。一家四口,两个儿子还小,没有上大学,夫妻二人各有工作,还租出地下室给3个房客,除了工资外,每月至少有1500美元房租收入。
我记得一部美国电影里说:但凡拥有幢房子加块草坪的美国人,都觉得自己是中产。按这个标准,我觉得我们房东当属中产家庭。虽然女主人对周边的打折店如数家珍,但硕大的房子和满屋子随处不有的食物和衣服,让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过剩的富裕家庭,看不出丝毫受经济危机影响的痕迹。
但在吃火鸡大餐时,我问起这个话题,餐桌上的房东和来做客的房东弟弟,却都表达了悲观和不确定感。
房东的弟弟也移民美国10多年了,在一家全球顶尖的IT咨询公司工作。得知我们是来报道金融危机的记者,他对我说:写写我们公司啊,我们公司去年的股票是7美元,今年跌到了3分钱,已经退市了。所幸现在还没裁员,但我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
我于是问他们,我说其实我这趟在美国,最想搞清楚一个问题: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最受影响和伤害的,究竟是哪部分美国人?有人告诉我,最受影响的是富人,穷人本来啥也没有,本来就吃最便宜的食物,买最便宜的东西,没什么可失去的,是这样么?你们IT业怎么也会受影响?房东大哥家,肯定算是中产阶级喽,看不出来受影响啊。
“不不不,谁也不敢说自己不会受影响。即使现在还没有影响,也不意味着之后不受影响,反正我自己不敢这么想,说不定哪天就突然失业了……”房东大哥说。
今年夏天时,我和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的张春霖老师吃饭,他说他从美国回北京的飞机上刚看了一本新书,很有意思,建议我有空把它翻译出来。说好了我抽空去他那里取这本书的原版,结果我一耽搁就是几个月没跟张老师联系。这趟临来美国前,我在网上订书,发现张老师推荐我翻译的这本书,刚出了中文版,于是立刻买下。
说来好巧,第二天书还没送来,先收到纽约时报网站的最新消息:这本书的作者,刚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没错,就是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他这本新书原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中文版被取名为《美国怎么了》,英文原名成了中文译本的副标题。

- · 标普指数创去年10月以来新高 | 2009-08-14
- · 易宪容:宽松货币政策何时可退出 | 2009-08-13
- · 【见解:环境不好,创业吧!】 | 2009-08-13
- · 【传媒视角:互联网已死】 | 2009-08-13
- · 商务部:中国对美国轮胎出口未造成实质伤害 |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