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百分之几(2)
1 | 2 |
为何而抄
虽然设计业内对抄袭现象深恶痛绝,但是这股风潮却在制造业内愈演愈烈,原因何在?北京家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永利在一次采访中说:“设计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不仅仅是说财力,还有时间。而大部分家具企业的实力都不是很强,规模一般不大,因而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于是见哪种样式的产品卖得好,就去仿哪个,投入小,收益快。即使有一些企业想搞原创,费了巨大的精力、财力,产品才出来就被别人仿冒了,甚至原创的产品还没大量上市,仿制的就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如此恶性循环,搞原创的就越来越少。”
而面对以仿造为目的的企业,设计公司也只能同流合污。“缺乏对设计本质的理解,急功近利的企业不愿意为设计买单;而工业设计的流程却决定了设计需要经过生产流程、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才能完成产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设计公司向现实妥协。为了生存,设计公司不得不违背、简化设计流程,省略工业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以赢得时间和成本。抄袭、抄袭……设计就这样渐渐远离了初衷,沦为‘地摊货’,”关晓航感叹道,“而且,这些仿造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中国房地产的热销直接带动了高端家居的消费,有关数据显示,北京高端家居市场份额在25亿元左右,巨大的商机引得大量国际家居品牌涌入国内市场,尤其是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据统计,北京市场上有欧洲家居品牌近200个,其中不乏价格不菲的顶级品牌。加之媒体对设计类产品的关注不断升温,这些品质精良且富有设计感的室内设计产品立刻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然而,昂贵的价格同时也将大部分人挡在了门外。
“一套意大利橡木CD架要9万元、一款水晶吊灯要十几万,这样的价格,有多少人能承受得起?即便买得起,又有多少人觉得这钱花得值得?人们愿意花上百万买辆车,但是花2万块买把塑料椅子……仿制品可以达到八九分像,质量差不多的价格才是原版的十分之一,货走的多是正常现象。”北京居然之家内一家为顾客提供欧洲家具仿制服务的店主陆先生说。
在广州珠江新城内有很多以经营国际品牌为主的家居店,里面经常有样式特别的家具出售。不少消费者来店内索要了该品牌的产品目录册后,便直接来到一条马路之隔的一家建材市场,随便找个家具厂门店,对方就承诺能做出同样的家具,价格自然要便宜很多。
出路
TobiasWong说:“中国设计的整条产业链都是断开的,从教育到生产,你几乎无法把产业链这个词用在它身上。在对其有消极作用的工业大背景下,谈本土设计势必举步维艰,就像植物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中生长一样。而且,根据‘100%设计’之前对中国当代设计现状的调查,短时间内这种情况将很难有本质性的改变。中国设计界唯一的出路就是选择自上到下的方式去提高设计本身的影响力。为原创设计师搭建一个平台就是方式之一。”
TobiasWong所说的平台是“100%设计”上海展将要在年底举行的家具设计比赛,这场比赛完全针对中国原创设计师。比赛优胜者的设计方案将由展会联系参展厂商将其投入生产,并将在明年的设计展上做公开展示。“有人对这个平台的实际效果表示质疑,毕竟选出的设计师数量有限,但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起码会在舆论上对中国原创设计起到一点作用。”AricChen说。
相较“100%设计”上海展的做法,《时尚家居》在去年进行的名为 “为中国设计”的项目也许对中国设计更具有实际意义。杂志联合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对当代中国人餐厅的生活方式进行调研,得出一批相对珍贵的一手资料。“虽然不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化程度很高,但是中国自己的生活习惯痕迹还是很重的。吃中餐要用筷子,桌子上的菜要夹得到;西方人用叉子,自己吃自己的。这些习惯直接反映在餐桌的高度上。设计师总在思考用新材料做出新样子的桌子,又有多少人真正考虑过这些生活细节呢?”《时尚家居》杂志主编殷智贤说,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以后的中国家具设计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和资料,更在于它为设计者阐释了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回归到生活本身去谈设计,而不再仅仅停留在样式上。
1 | 2 |

- ·萧条年景下的想象力 | 2008-12-26
- ·上海世博会上的“魔方” | 2008-12-19
- ·秋风:公务员能给自己涨工资? | 2008-12-10
- ·看国外设计展上的有趣设计 | 2008-12-03
- ·《经济观察报》获全球报纸创新设计大赛最佳封面创意银奖 | 200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