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分析师当道(2)
1 | 2 |
过去一年,几乎国内外所有的宏观分析师都看错了世界和中国的宏观经济。雷曼兄弟不断根据中国经济月度数据更改预期,国内一个知名经济学家三次更改了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
这些宏观经济分析师不会觉得太难为情,“因为大家都错了,很多人年初过度乐观,而现在过度悲观,”一个研究员说,惟一的不适应是:宏观分析师的失误和频繁改口让行业分析师无所适从。
即使这样,宏观分析师的地位仍旧在上升,因为宏观分析师能够为机构和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个例子是高盛。2007年11月,高盛公司就曾发出警告,国内通胀将会居高不下,中国经济将会放缓,“因为高盛看对了,其在基金公司分仓的席位佣金开始暴增”。
那些宏观做的有声有色的券商也是今年佣金分仓的大赢家。上半年中金、国信和中信三家券商佣金收入增长最快,其中国金的佣金同比上升83.39%,而安信证券佣金收入从去年177万飙升到今年的8809万元,与高善文的加盟不无关系。
对于多数金融公司来说,宏观分析师还是公司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的一杆旗帜。过去几年,中国投资者因为龚方雄而解摩根大通,因为王志浩而知晓了渣打银行、因为沈明高而看到花旗的影响力,因为梁红而知道高盛背景,因为屈宏斌而关注汇丰……
这些宏观分析师,他们每一次在中国市场上出现,都等于免费为外资投行在中国做了一次宣传,他们独特的见解乃至偏执,也为这些外资投行增加了很多分数。梁红在油价60多美元时就认为油价会冲上100多美元,王志浩去年就认为中国应该关注财政政策。这也让一些投资者更信赖外资投行的判断力和长远眼光。
国内券商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现在他们更喜欢招聘知名的宏观分析师,“以前谁知道安信证券呀,现在每次提起高善文,大家对安信证券的印象就会加深一次。”不少高善文的拥戴者说。
失去知名分析师的机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与谢国忠分手之后的摩根斯坦利,被提及的次数少了很多;诸建芳离开中信建投之后,一些人开始质疑中信建投的分析能力;梁红的离开,甚至也被看作高盛在中国影响力下降的先兆。
比起行业分析师,宏观分析师更容易游走于政府、高校和各种金融机构之间,获取别人无法获取的经济信息。他们通过话语权影响着政府的下一步政策。今年6月中旬,一家外资投行在报告中指出,油价即将上调,之后国内成品油市场果然宣布调价;过去一段时间,龚方雄发布的“财政刺激”信号被看作中国政府行动的先兆。
不过,任性的宏观分析师对受雇公司也是一把双刃剑。比如嘉实基金虽然聘用许小年,很多时候,率直敢言的许小年发表观点只能“谨代表个人”,此中微妙,只能各自体会了。
1 | 2 |
- 美联储今天或再降息25基点 | 2008-09-16
- 央行决定放松信贷,宏观政策转折点? | 2008-09-15
- 券商新业务开闸信号 | 2008-09-15
- 券商新业务开闸信号 | 2008-09-15
- “救市”无关股指,此病勿用彼方 | 200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