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分析师当道(1)
1 | 2 |
在中国,宏观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抢手”。不少基金公司开始修改自己的投资研究体系,原来的策略分析师一职逐步被细化为宏观和策略两部分,新职位带来了对宏观分析师的大量需求。
在公司内部,行业分析员地位下降,宏观分析师地位上升。大成基金市场部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招聘到一位宏观分析师。他们觉得现在宏观分析师“特别难招”。
原因似乎很简单。此次基金公司中报显示,57家基金公司中有105只基金认为未来投资最不确定的因素是宏观经济。一些行业分析师这样描述:“每次路演之前,我们都要把中国宏观经济情况重复一遍。”
在产业链上游,券商也在拼命争夺宏观领域的制高点。一场大规模的争夺战从2007年就已经开始了。原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加盟中信证券,原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善文加盟安信证券,原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加盟国金证券、原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跳槽到光大证券、原巴克莱资本大中华研究主管黄海洲投身中金……
“宏观大有市场!”一个券商研究员感叹,“现在,你去任何一个金融公司里面,每个人都在谈论CPI、PPI。”一些有名气的经济学家也成为投资公司抢夺的对象,2006年嘉实基金公司聘请当年“推倒重来论”制造者许小年来主管公司投资,原英国保诚集团基金业务大中华区CEO曹幼非实际上是信诚基金的宏观代言人……
高校、研究机构、媒体也开始在宏观领域厮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在推出十多次季度会议之后,已经形成大量的“粉丝”团队。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紧追其后,这些学院各自在宏观领域不断发表异于竞争对手的观点。
这让宏观分析师更加短缺。在中国,稍有名气的宏观经济学家都不缺少市场,他们的身份时而是教授、时而是某研究所所长,时而是某金融机构的顾问。一些宏观经济学者变得越来越忙:他们经常早上出现在一个论坛,短暂的演讲后,又赶往下一个论坛。当然,每个论坛都会支付不菲的费用。
只要给宏观分析师一根筷子,他可以翘起一个地球。基金公司越来越相信这一点,去年很多基金公司遭遇了滑铁卢,“主要就是因为看错了宏观经济,所以导致投资中出现大的错误。”一些基金公司人士说。
如果宏观看对了,就会取得战略性的胜利。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今年的主打品牌是“宏观牌”。该公司一位人士说:“我们从去年年初就不太看好宏观经济,一开始比较犹豫,5月份股市的调整坚定了我们宏观看对的信心,之后我们坚决减少仓位,现在基金业绩保持业内的前四分之一。”
券商更是如此。在券商研究部,宏观经济是整个研究体系的领头羊,宏观政策确定之后,策略分析员依据宏观做出投资策略,之后,行业分析师依据策略制定具体的股票配置建议。一个券商研究部门人士说,“宏观一看错,所有的人都会跟着错。”
1 | 2 |
- 美联储今天或再降息25基点 | 2008-09-16
- 央行决定放松信贷,宏观政策转折点? | 2008-09-15
- 券商新业务开闸信号 | 2008-09-15
- 券商新业务开闸信号 | 2008-09-15
- “救市”无关股指,此病勿用彼方 | 200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