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走出“进退两难”的中国宏观经济(3)
6、结构调整进程中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之间的冲突。结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增量的结构控制;二是存量的调整。目前新上的项目都是技术水平较高、有市场的项目,而存量大部分是技术水平较低、利润较差的行业。因此,减存量是解决结构问题的一个核心途径,但存量将带来大量的遗留问题,难度很大。同时,增量可以通过控土地、控信贷和控项目审批等途径实施。由此产生结构调整中可实施的路径与效果之间的冲突。
7、汇率政策调整中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在2003~2007年大量存在,其核心就是作为贸易战略的汇率政策与作为金融战略的汇率政策存在矛盾;作为热钱治理的汇率政策与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汇率政策存在矛盾。2010年这些矛盾将重新出现。
8、被中长期投资项目和地方政府“双重绑架”的货币政策如何在数量退出与价格退出上选择。这种两难选择集中体现在,如果继续货币数量性的收缩将导致很多中长期项目的后续资金缺乏,从而导致大量的烂尾工程;而进行价格性货币政策的收缩,将直接成为诱发热钱涌入、导致货币政策失灵的风险。
9、战略调整问题在短期战术层面进行独立实施带来的“长”与“短”之间的冲突。这集中体现在结构性调整在本质上是一个顺应经济发展阶段而进行的政府主导性的战略工程,它不是宏观调控年度的核心内容,不能把它处理为短期战术性的行动,从而导致年年结构性调整,但年年重新出现结构性问题。
四、可能面临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存在多元化的取向,“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民生”“管预期”等多重目标成为2010年宏观调控的任务。但是,这种目标设定违反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匹配性原则”:一是政策的目标不要多于政策工具的目标;二是政策实施时必须要将工具与其最有效率的目标相匹配。这集中体现在:第一、目前五大目标的数量远远多于我们可以使用的政策数量;第二、很多目标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无法达到的;第三、很多目标之间存在很大的冲突,很难达成一致的契合。
因此,要走出目前这种“政策有效组合困境”,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政策调整:
第一、重新审视目前的各种目标,减少宏观经济调控最终目标的数量,部分目标必须弱化,部分目标必须舍弃。具体体现在:1)可以弱化通货膨胀目标,使之成为中间性、从属性的目标,因为2010年通货膨胀不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才是核心;2)强化“扩内需”,特别是“扩消费”的目标,因为培育市场性自发需求是2010年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3)将“调结构”放在战略层面,成为中国中长期规划的核心内容,而不能列入短期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以避免“长期问题、战略问题短期化实施”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宏观调控应当体现中长期战略规划的意图,例如利用“扩内需”来促进“结构调整”
第二、注重政策工具与目标的匹配性。其体现的核心原则就是:
1)中长期政策与中长期目标相匹配,例如改革与利益结构调整相匹配;产业规划与结构调整相匹配、社会工程建设与社会规划相匹配,切忌“长期问题、短期实施”;
2)注重政策工具的性质,把握问题的核心根源。这集中体现在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例如,i)不能将产能过剩绝对化,中国广泛存在周期性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将因为全球分工体系和外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ii)依靠单纯的行政管理和计划调整的方式无法实施动态调整,产能过剩问题的治理必须从行政体制自身的层面来寻找问题,地方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利益格局不改变,不形成有效的“有进有退”“有生有死”的竞争淘汰机制,不改变政绩观,不建设保证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破除政府采购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无法真正达到产能均衡发展的目标;
iii)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进程中出现市场失灵的地方找到用武之地,但不是完全主导;
iv)调结构必须注意顺序,其战略顺序一般体现为“利益结构调整→需求结构调整→价格结构与价格形成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也必须注重期间蕴含的必然逻辑。
“以进为退”的政策选择
如何突破目前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和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是中国宏观经济在“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全面过渡阶段的核心任务。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脆弱性、经济结构的刚性以及结构调整的长期性决定了目前学术界立主的“以退为退”、“以稳促退”的策略无法达到“经济全面复苏”与“宏观刺激政策顺利退出”的二元目标。“以进为退、保持中国较高的增长速度、在高速中调结构、在连续性中谋退出”可能是中国近期的最佳选择。因此,相对弱化“结构目标”、“通胀目标”、强化“速度目标”是解决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有效之道。

- · 寓言2010 | 2010-02-01
- · 张明:全球经济“可持续复苏”问号一大串 | 2010-02-01
- · 经济存二次探底可能 一年或迎滞涨 | 2010-01-27
- · 201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问卷 | 2010-01-27
- · 寓言2010 | 20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