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喀什从来就是个特区(1)
张邦松
07:20
2010-05-26
订阅
 1  |  2 

记者 张邦松

在整个乌鲁木齐到喀什的飞行途中,我都没有向窗外张望。我刻意压抑自己的好奇,只希望我与喀什的遭遇能更加刻骨铭心。此次喀什之行更像是自己西部情结的一次报复性反弹。到了喀什,就到了西部的极致。

北部的天山、南部的昆仑山、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有东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将喀什环抱其中,在这些拥有伟大名字的群山和大漠注视之下,喀什所受的宠爱已毋庸置疑。冰山上的融雪让这片土地成为沙漠中的绿洲,也让它成为几千年来丝路上最重要的中转站。

如今,驼铃声已渐渐远去,但在西部荒漠伫立数千年的喀什从来就不是一座寂寞的城,在每一段中国历史中,喀什都是一座有使命的城市。

走出机舱门,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周围的风景,强烈的阳光已将我浑身包围。我做了一次深呼吸,希望能唤醒埋藏在感官深处的记忆。每个在西部生活过的人都能闻得出西部的味道,只是,在喀什,这种味道尤其浓烈。那是一种着土腥、香料、羊膻混合而成的味道,是一种属于大地的奇特体味,就像一位苏格兰长者曾经说的那样:东方只不过是一种气味!

很快我就看到了辽远平原之外耸立的群山,因为机场在喀什的北部,这些山应该属于天山的余脉。他们伫立的方式满足了我对西部大山所有的想象。苍峻挺拔,冷漠孤高,神圣得令人肃然起敬,与内地的群山不同,西部的大山仿佛只是用来膜拜,而不是用来亲近的。

这是我梦想的地方,但当她真正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却有些不安。我渴望了解维吾尔族。在喀什共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族群,其中维吾尔族占了8成。在这里,汉族才是真正的少数。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容易换位思考,了解作为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

在乌鲁木齐时我也能看到大量维吾尔族人,但在那里,如果你不想,你可以不用跟他们有任何交流,但在喀什你是无法回避的。当然,我也不想回避,而且这正是我此行的目的,了解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

我上了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年轻的维族小伙。留着一瞥小胡子和卷曲的、略带棕黄色的头发。他把一首维语歌曲开到一个恰当的音量,然后启动了汽车。车开出一段时我试图打破车内的沉默,我用问北京的哥的常规问题来问他,这里跑出租好不好拉活,油贵不贵?这个小伙看起来似乎比我还更急于打破沉默,见我问他,马上很热情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告诉我这里的出租都是加天然气,一罐气不到20元,能跑180公里。他一个月能赚大概四五千元(似乎不比北京的的哥少)。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