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岔路(2)
陈周锡
09:33
2010-04-17
订阅
 1  |  2  |  3 

 

争议:试点什么?

一位浙江的发改委官员说,浙江没想好把什么作为试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家一直在讲,全国各地也都在搞,主题不突出、不明确。现在浙江很尴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都有了国家级经济区,而浙江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概念性东西都没有。

事实上,浙江也一直在争取国家战略。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6月,浙江省发改委召集四五位专家开会,说浙江要上报一个上升至国家战略的方案。当时专家提出两个方向,一个是民营经济,一个是海洋经济。最后多数人倾向于海洋经济,但提法上就碰到困惑,由于江苏沿海开发、山东蓝色经济已占位,浙江再提类似概念就没有新意。

该知情人士说,当时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强调浙江体制机制优势,一种侧重空间战略布局。“制度派”专家认为,受土地、资源、环境约束,浙江不宜大力重化工业,体制机制仍是浙江一大优势。“区位派”专家认为,浙江体制机制优势一直在弱化,构成不了一个核心优势,比如现在江苏民营经济已超过浙江。而区位优势很难变化,

浙江靠近上海,之前为什么苏南比苏北强,就因为苏南靠近上海。让 人 感到意外的是,此后浙江既没提民营经济,也没提海洋经济,率先提出的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

从该试点要求看,建立体制机制优势,仍是浙江今后比较强调的引导方向。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综合组专家、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说,在人均产值没有达到1万美元以上,浙江不宜把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应该采取一种和长三角省市趋同求异的发展战略,核心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外向型经济。然而在这上面浙江还是左右摇摆。另外在产业转移升级上,浙江提的是比较早,但始终缺乏一种有序引导,资本忙着炒煤炒油,而无锡在太湖水污染事件后,立刻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方向。

“浙江的工业发展思路很明确,但在新兴产业培育上比较模糊。”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说。

程惠芳说,浙江研究了11个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拿出了21个块状经济体打造产业集群,又采用了146家龙头骨干企业模范带头。去年10月份,程惠芳受浙江省政府委托,对浙江省146家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监测评价进行课题调研,寻找到适合浙江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从调研情况看,146家龙头企业内生发展动力是很强的,比如雅戈尔、杭汽轮机、娃哈哈、正泰集团等。”

新兴产业培育是浙江发展短板。一份权威材料披露,今年浙江省发改委将研究起草《关于大力培育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培育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将突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制定政策措施引导浙江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兴办新兴产业。

“浙江要对自己的优劣势有个清楚的认识。”陈建军认为,浙江还得依靠发展来带动改革,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不是胆子大一点就能做得了的,有些也不是浙江能做得了的。上世纪80年代,浙江改革为什么走在全国前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了,改革才有了合法性,改革出现的问题又被发展所掩盖。

突围:海洋经济

在争议困惑中,3月29日,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率领的中国工程院调研组,来浙江开展为期10天的“浙江省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项目专题调研,其中包括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港口物流、新能源、资源环境等12个子课题。

“形势比较紧迫。”浙江省长吕祖善在向调研组介绍情况时称,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省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之前吕祖善在一份讲话材料中强调,“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带要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份报告将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取使之成为国家战略。”浙江省发改委研究室负责人李军说。

陈建军说,他之前受有关政府部门委托,调研过浙江海洋经济产业带,且率先提出浙江应该发展海洋经济。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