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进医保:心情急 步子小(1)
上个月初,上海民营医院纳入医保体系的改革走得更远。
自3年前获上海市医保局批准试行白内障单病种医保以来,上海和平眼科医院(以下简称为“和平眼科”)和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以下简称为“新视界眼科”)终于获准进入全面医保。这也是上海首次对民营专科医院全面放开医保。
将民营医院纳入医保体系的呼声由来已久。在去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就提交了 《关于建议将有条件的民营医院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提案》,建议政府或对有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加以改进和提高,或吸收有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将其办成可以由政府买单的民营医疗机构。
早在2005年,上海市医保局就出台了《关于推进民办(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工作的试行意见》。该市卫生协会的统计说,在其后的两年多时间内,上海已有16家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全部或单科纳入医保定点,加上以前的27家非营利机构,进入医保的民营医疗机构已达43家,占上海医院总数的7.85%。
但这并不能缓解民营医院进入医保的迫切心情,在上海500多家民营医疗机构中,还有70多家民营医院在医保局门口等待审批,在此之前,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苦苦支撑。
破冰的动力
上海医保局对民营医院进医保的审批一直小心谨慎。上海市卫生局卫协秘书长闫东方解释说,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医疗资源丰富,从这个角度上说并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但是群众的呼声却在这个时候冒出来。虽然上海市整体医疗资源不缺,但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大型公立医院较集中,而另一些地区居民找专家看病却不得不跨区 “长途跋涉”。比如上海市区北部的虹口、杨浦、普陀等区域市民看眼病主要选择第一人民医院,医院眼科常年人满为患;在长宁、闵行等区域,市民就诊眼科只能选择区级医院,否则就要转到五官科医院。
即使这样,守着身边技术和设备都很先进的民办医院也无法就医,因为这些医院没有纳入医保体系,没办法报销。这也是此次两家医院能通过审批的重要原因。
和平眼科和新视界眼科,一家位于上海浦西的东北角,一家则在西南,都处于方圆三公里内无三等甲级医院的地段。新视界眼科所在的仙霞街道居民曾联名呼吁希望将其纳入医保,以解该地区无好医院可去之急。
另外在公立医院寻找到一位医疗技术高超的专家看病无比困难。公立医院的专家门诊外总是不缺排队等候的人群,病人等候治疗的时间少则几周多则数月。上海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说:“上海不是看病难,而是看专家难。”
但是这样难耐的等待时间在民营医院却能缩短许多。和平眼科院长吴乃川教授本人就是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获得者。他介绍说,一般情况下到该院治疗都能在一周内得到专家医治,民营医院进入医保后就能够有效解决病人看专家难的问题。
纳入医保的民营医院资质限定十分严格,一般都是三级医院的水平,但只能参照一级医院的标准进行收费,但也恰恰能解决公立医院收费高的难题。
一位上海市医保局研究员向本报表示,管理部门并没有明确公布过进入医保名单的民营医院所需资质标准,只说需要非常严格的筛选和长时间的观察和考核。但他同时强调:“我们挑选规范经营、有专科特色、医疗水平很高、服务周到的民办医院,就是为了给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就医环境。”
以和平眼科为例,三甲医院高级专家门诊费为256元,和平眼科同水平专家门诊费仅为100元。和平、新视界两院白内障手术费均为3200元,比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同类型手术费低1000多元,甚至比区级医院费用还要低。
即使收费低廉,但是民营医院却将纳入医保当作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医保局严格的审核监督使民营医院能够取信于消费者,对其经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吴乃川说。上海海鹰医院就是一家民营医院,由于地处郊区又无医保,之前尽管拥有不错的技术力量和设备,但是病人寥寥,濒于破产,2007年10月进入医保后现已正常经营。
事实上,纳入医保的效应在短时间内已经显现出来。自2月5日正式成为医保定点单位以来,上述两家眼科医院门诊量有了明显提升。新视界眼科以前一天的门诊量约为100人,年后两周内日门诊量已上升到150多人。持医保卡就医的占30%。而和平眼科两周来门诊量较前期已增加一倍左右,原先80%为外地人的住院人员中,现本地医保患者已占到了2/3。
此前被纳入医保的上海爱尔眼科医院院长李绍伟在新民网一次讨论中说:“纳入医保是对民营医院的一种肯定,使其更容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1 | 2 |
- 陈红:应尽快让医保卡一卡通 | 2008-03-12
- 扩大“医保定点”范围 | 2008-03-09
- 案例二:民营医院进医保:心情急 步子小 | 2008-03-01
- 深圳民营医院状告云南省政府获受理 | 2008-01-03
- 民营医院面临诚信危机 | 200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