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推高通胀?发改委尚不担心(2)
张向东
08:34
2010-04-17
订阅
 1  |  2 

防范输入型通胀

原材料行业对2008年9月底上演的“价格惊魂”至今记忆清晰。彼时,国内大宗产品价格从钢材、铜、铝到化工产品、煤炭等产品几乎在一夜之间一落千丈——一周内钢价从每吨6000元的高位跌至3000元,铜价跌幅超过60%,其他品种的原材料价格也纷纷坠落。

北台钢铁集团副总经理迟秀斌说,这一轮钢材价格的上涨和2008年那次有着明显不同,那一次行情大部分是泡沫,现在则主要是全球经济整体复苏带来的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

浙江环宇铜冶炼厂的裘忠烈说,目前国内铜价的涨势还没有到头,因为国内外铜产品的价格倒挂情况仍然存在,每吨价格差近2000元。产品卖给国内,还不如出口。而且国际上,价格还在继续上涨,从这方面看国内价格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在中铝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看来,原材料成本和热钱炒作,是此次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而这种情况也正是宏观政府部门所担心的。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说,如果要和2008年对比的话,此轮大宗商品的上涨趋势还要强劲。因为2008年主要是金融因素,而且当时美元在贬值。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全球经济都开始复苏,美元还升值了。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对国际原油的分析,在原油价格走势中,其中有30%是金融炒作因素所致。

上述人士称,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无法忽视,这对于正处在恢复当中、基础尚不稳固的实体经济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国家发改委目前尚不担心会引发输入型通胀。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原材料行业价格向下游传导机制不畅。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的研究,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的压力将主要由下游企业通过产品创新、降低劳动力成本,以及部分转嫁分散掉。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宏观经济形成冲击。

此外,国内调控手段上也存在可供操作的空间。据透露,国家发改委大宗商品价格预警部门已经开始密切监测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同时,商务部、央行各自的部门也已经开始跟踪。

上述国家发改委人士说,按照国务院设立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部级协调机制,一旦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超过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承受限度,就将会出台诸多政策来疏导企业压力。这些可能的政策包括:调整相关行业的出口退税,对相关涨幅过大的商品进行国家抛储,以及适当幅度的人民币升值等。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