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眼下,国内钢材价格涨势依旧凶猛,贸易商开始争抢货源,大钢厂调价动力不减。迟秀斌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因为他已经无法预计钢价的涨势还要持续多久了。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无法预计它的价格前景就意味着风险开始堆积了。
钢价之外,铜价和铝价也在持续攀升,4月15日,上海基本现货铜价达到每吨61500元,上海期铜主力合约收于每吨62590元,与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之前的价格已基本持平。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电解铜和电解铝现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58310元和16394元,同比分别上升94.9%和34.1%。
中铝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说,前一段时间的涨价是因为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中国铜铝行业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
而国际游资的炒作因素已经进场,接下来可能出现一轮更大的涨价潮。
4月14日,国家发改委终于上调了成品油价格。进入3月份之后,国际原油价格基本维持在每桶80美元以上,4月6日WTI原油期货收盘价格为每桶86.84美元,达到近一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受此拉动,化工产品的价格也开始攀升。
焦炭的价格也开始抬头上探,一些煤炭商开始等待山西企业上调电煤出厂价的信号。
而在国际上,整个3月份,世界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3.1%,金属及矿产品价格上涨60.6%,农产品上涨18%,铜上涨99%,铝上涨65.1%,北海布伦特原油上涨69.2%。
2008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集体上涨推高PPI的那一幕会重演吗?4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经济运行中,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在显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高加大了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而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上周末在西安的一个会议上也已经开始提醒,要警惕大宗商品价格集体上涨可能带来的后果。
国家发改委人士透露,目前尚不担心PPI对下游的传导,但防止输入型通胀已经成为国家发改委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部门下一步密切跟踪的重点。
按照国务院设立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部级协调机制,一旦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超过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承受限度,就将会出台诸多政策来疏导企业压力。这些可能的政策包括:调整相关行业的出口退税,对相关涨幅过大商品进行国家抛储,以及适当幅度的人民币升值等。
价格强势抬头
迟秀斌和大部分国内钢铁企业的老板一样,都在密切关注着今年铁矿石价格谈判的结果,这将是国内钢价下一轮波动的直接诱因。今年年初,迟秀斌在为自己的公司核算成本和定价的时候,预设的目标是,原材料成本上涨40%;而现在他们已经将原材料成本的目标上调为90%了。这意味着,钢厂下一轮的大幅涨价已经开始酝酿。
进入2010年,国内钢材价格逐步抬头,上升势头愈加明显。按照国家发改委监测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四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吨4443元,同比上涨12.9%。分品种看,螺纹钢、线材、中厚板和冷轧薄板价格分别为每吨 4071元、3963元、4077元和5662元,同比分别上涨5.6%、8.4%、9.8%和25.1%。
国家发改委官员分析说,钢材价格在经历去年底一波快速上涨行情后,1、2月份趋稳,春节后持续攀升。3月31日,四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吨4890元,比2月20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上涨13.5%。
迟秀斌说,国内钢材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是原材料成本推动的结果。海外铁矿石现货矿价格不断攀升,国内矿则惜售等待涨价,促使原材料资源进一步紧张。这些因素都促使国内钢厂不断通过提价来疏导成本压力。
铜和铝成为有色板块最强劲的上涨品种。浙江环宇铜冶炼厂的经理裘忠烈感受到了价格上涨的迅猛。现在,像浙江环宇铜冶炼厂这样的小企业即便是连废铜都很难买到。裘忠烈说,目前铜厂的库存接近零。眼下,期铜再次成为资本宠儿,照目前的形势下去,很有可能会再达到2008年的那次行情。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天津口岸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2.6万吨,价值488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6%和2.2倍。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899美元,增长2倍。国外原材料带动铜加工成本大幅攀升,整个市场热得发烫。
在电解铝行业,一季度国内电解铝现货平均价格达到16394元,同比上涨34.1%。尽管目前,价格已经开始震荡波动,但是企业依旧对后市看好。中铝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说,整体来看,价格还是上涨的趋势,因为外来原材料价格在上涨,生产成本在增加,而资本市场也很看好。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购进价格同比增32.8%,1至3月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购进价格同比增长30.2%。
此外,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了国内成品油和化工板块价格的上扬。3月份,石油和化工协会监测的烧碱价格为每吨450元,环比上涨5.6%,同比下降34.5%;聚乙烯价格为每吨11330元,环比下降2.3%,同比上涨28.1%。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说,目前国内原材料价格集体上涨,主要是输入型的成本上涨,当然国内的需求也在回暖。从品种来看,价格上涨的大宗产品几乎全部都是中国需要从海外进口的原材料。这增加了输入型通胀的可能性,加大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对于尚不稳定的经济回升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1 | 2 |
- “收入分配不能总是空谈” 发改委年内动刀垄断工资 2010-04-17
- 中国劳动力价格之辩 2010-04-16
- 发改委14日上调成品油价致CPI环比涨0.07% 2010-04-14
- 传成品油价14日上调 每吨或最高涨500 2010-04-13
- 中国首次对美俄进口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