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连载五: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4)

订阅
13:38
2010-03-10
张军
 1  |  2  |  3  |  4 
    记述中国的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所经历的改革过程是需要更多的篇幅的。在这里,我只想提到商业银行在2004年之后经历的财务重组和制度改革。毫无疑问,对整个银行部门而言,这是最重要的改革。此番重组改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降低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提高资本的充足率。当时,人们总是说,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了,就是因为资不抵债,只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和家庭还继续在中国的银行存款,银行依靠储蓄才能活下来。更多的人担心的是,外国银行一旦以竞争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储户面前,中国的商业银行是否面临灭顶之灾?根据当时的推测,中国在“入世”并且即将结束过渡期之后很快就要面临那样的局面。事后发现,我们的担心其实被夸大了,事态的发展没有那么可怕。但是,中国的确在这个令人担心的环境里完成了商业银行的财务重组与改制。这是可喜的。 
  在很多方面,中国的银行部门面临着与韩国在1997年之前类似的“健康问题”。最主要的表现为银行经常受到政府的干预,没有过硬的信贷审查程序和机制以及风险管理制度来进行信贷的决策和执行,企业过度依赖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的坏账率高,资本金不足。就程度而言,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率高于韩国银行在1997年之前的平均水平约10%~15%,企业的负债率则低于韩国企业财团的负债率平均水平,后者通常是高达300%。当然,中国的商业银行与韩国的商业银行唯一有显著不同的地方在于,在1997年之前,韩国的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国外短期负债,而中国的商业银行没有。这是因为中国的金融部门还没有真正向外国金融资本开放,尽管这些年来非正式的短期资本的流入其实从没有中断过。 
     从2004年开始,中国政府加快了对国有银行部门重组和改革的步伐,尽管看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将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化,吸收非国有的机构股东或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包括国外的大银行集团,希望最终实现其在海内外上市的目标,完成改革和重组的任务。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四大” 首先进行财务的重组(如剥离大量的坏账,提高资本充足率),因为这对于实现股权的资本化和有效的治理结构的目标是必要的第一步。但是,银行的财务重组只是把身上已有的伤疤磨平了,但是否从此进入一个健康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通过股权的改造和资本化是否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银行治理结构和业务战略。到目前为止,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了,中国农业银行的上市方案也已确定。 
  为了银行的重组,中央财政曾多次动用外汇储备为银行注资,核销不良资产据说超过两万亿元人民币,资本充足率也能保持在“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水平以上。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财务重组和改制中,特别是在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问题上一直备受指责,被认为在操作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2008年10月,身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剑阁先生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济学家座谈会”上有一次发言,首次回应了这些指责和批评的声音,他说:然而,银行改革之初却引来了许多争论、怀疑和指责。当初建设银行准备引进国外投资者时,国外金融机构普遍没有投资意愿。经过中央政府承诺注资、改组,一些外国投资者看到了发展前景,才开始注资,其中就有美国银行。建设银行上市后股价走势一度非常好。于是,又有人眼见美国银行账面利润非常丰厚,便指责引进国外投资者是“贱卖国有资产”。特别是根据协议条款,美国银行还拥有继续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购买部分建行股票的期权,而在当时市场价格远高于行权价格的情况下,很多人抨击国有银行改革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就像“动脉出血”……这些人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按照市场契约原则,战略投资者注资时承担了风险,以后获得收益也是应得的回报。但是,在这些人看来,似乎只有交易对手赔钱,才能证明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照此逻辑,我们如何对外开放?有趣的是,10月27日是美国银行的行权日,而当日建行的收盘价已经低于行权价,也就是说美国银行有可能放弃行权。我们知道,期权是有价格的,美国银行当初获此期权,在谈判中肯定要在其他方面做利益让步。如果美国银行这次放弃行权,对他们来说,这笔买卖就是赔了。因此,当初有些人据此批评银行改革,从逻辑上和事实上都是不成立的。这里引用的是经作者审定发表的版本。李剑阁的此番言论后来经过整理,全文发表在了著名的《财经》杂志(2008年第23期)上。我应邀为该文写了一篇评论《金融危机了,思想不能危机》发表于同期,但发表时题目被改为了“思想混乱更危险”。

第一章莫干山上论战价格改革

莫干山会议

双轨价格的经验

关于双轨制的争论与“配套改革”动议

价格双轨制:是奇迹还是神话

第二章巴山轮会议

“巴山轮会议”上的经济学家

1985年的通胀辩论

“巴山轮会议”的七大论题

中国经验的理论贡献

第三章特区试验场

试验改革的回声

创立特区的政治经济学

特区的制度试验

特区为什么会遭遇经济学家的批评

特区与沿海开放战略:空间经济学的视角

特区的使命

第四章分权与增长

向地方分权有多重要?

分权的政治

1978年以后的财政分权

分权财政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五章重建金融

重建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外资银行

金融市场

民间借贷市场

中国金融体制的特征

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熊彼特可能错了吗

小结

第六章一场错了再试的改革

“试错”的开始

再试再错的改革:承包国有企业

改制

地方试验

杂交的制度:新国企的出现

试错的遗产:“央企”的形成

我的工业研究

附录

苏联悖论——读盖达尔《帝国的消亡》

后记

 1  |  2  |  3  |  4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