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载五: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2)
重建银行
我自己并不是从事金融研究的。可是我每年审阅的校内外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属于中国转型时期金融领域的研究主题占了将近一半。在中国金融的含义包括了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等方面。有趣的是,货币与银行是我读大学时期的金融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我清楚地记得,我进入复旦大学后阅读的第一本关于中国金融方面的著作是香港的饶余庆先生撰写的《现代货币银行学》,这本书是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在当时非常有名。遗憾的是,尽管我的印象深刻,但我在自己的书架上再也没有能够找到当年我阅读的这本1983年版的著作。不过,这本书的新版《货币银行学》于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当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的陈观烈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首任院长)也是货币银行学方面的资深学者。我没有听过他的货币银行学的课,但却在1987年的《世界经济文汇》杂志上认真拜读了陈先生撰写的十二篇关于货币银行学的系列文章。
货币银行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金融体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时人们总是说,是财政部而不是银行控制着中国的金融资源,事实上的确是这样。1949~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不仅不是中央银行,而且还隶属于财政部,成为财政部的一个部门。2007年年底我偶然翻得1978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出版的《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一书,发现该书第一卷“政策和执行情况”中,根本没有提到有关中国的银行或者金融的内容。这并不奇怪,当时,银行几乎就不存在。一直到了1978年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才与财政部正式脱离,成为真正的银行并升格为正部级单位。
1978年之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行政上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得以重建,一个月之后中国银行则正式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独立出来,成为负责国际贸易、外汇和海外汇款的专业银行,而不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附属机构。198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被命名为中国的中央银行。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决定,授权中国人民银行仅仅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而且也是在198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商业银行业务移交给了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所以,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的中央银行是同时成立的。
因此,记述改革初期中国的银行部门的变化以及之后货币与银行体系的演进,从中国人民银行入手寻找线索是一个捷径。根据香港的饶余庆先生于1990年发表的一篇英文文章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是对1949年之前就存在的政府银行与私人银行进行国有化以及合并的产物。但1949年之后,原有的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几乎被取消了(1952年和1963~1965年除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中国财政部的一个单位于1959年也停止了国内的业务。所以,剩下来的就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和农村的信用合作社。这是中国三十多年前开始金融改革的初始条件。
就在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之后,中国政府在1981年还组建了一家银行,叫中国投资银行。我之所以很早就知道这家银行,是因为我有一个儿时的好友,他的太太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进入了这家银行工作。我那时时常去北京,总会与他们夫妇见面。
我听说,这家银行的使命最初就是为了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引进项目资金,为中小型投资项目提供贷款,因为在当时,中国已经恢复在世界银行集团中的席位。1985年世界银行还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而这个办事处的首任主任就是后来参与创办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经济学家林重庚先生。他在1980年就到北京帮助世界银行开展工作了。1986年中国成为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中国投资银行也就自然担当起该行对中国的项目贷款工作。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投资银行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并从事商业银行的业务,完成向商业银行的转型。
1987年4月,交通银行重新组建并把它的总部从北京迁入上海。这家银行是股份制银行,政府占50%的股权。有意思的是,交通银行不仅是综合性商业银行,从事海内外的银行业务,而且还是地区性银行,因为它的业务范围在当时集中在华东和沿海地区。交通银行不属于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也没有必要必须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计划的影响。实际上,它是中国商业银行中第一家实行资产负债率管理的银行。它于1993年开始实行资产负债率管理,这就意味着银行的贷款要受其存款的制约。此做法对于在当时还严格实行信贷配额计划分配的银行体制来说当然具有改革的意义。

- · 连载二:祖国的陌生人 | 2010-03-04
- · 读一读马卡宁的小说吧! | 2010-03-03
- · 连载四: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 | 2010-03-02
- · 灾难、资本主义与民主 | 2010-03-01
- · 周志文的童年往事 | 201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