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商务生活 > 编辑选择

多余的素材(1)

  
作者:郭娟
发布日期:2008-11-03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郭娟 罗曼·波兰斯基北京见面会,这件事听起来无论如何都具有一种超现实意味,尤其有人拿着一个他的盗版作品全集套装冲上台去索要签名时就更加重了其中的荒诞感。波兰斯基曾在波兰的罗兹电影学院读书,他说学院不能让没天赋的人变得有天赋,但倒可以让有天赋的人学会怎么使用自己的天赋。台下大概有半数的人觉得自己受到了鼓舞。“拍电影就是如果你有话要说,那么就说,没有话要说那就闭嘴。”这句话则引起了几乎全场的掌声,人人都爱听到这种铿锵直接、格言式的简短表达,从大师嘴里说出来尤其具有总结性陈词那种一锤定音的效果。“在学校时总是想着怎么去实验,可我拍了那么多电影得到的经验是,讲好故事是最重要的。”这更契合了中国电影界的状况,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年轻学生似乎更掌握了击败前辈的发力点。

波兰斯基好奇会场后面挂的红色条幅上写了些什么 (继承发扬北京电影学院的优良传统,为培养优秀的电影人才,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电影的辉煌而努力奋斗!),主持人对翻译说,就告诉他北京电影学院是为了中国电影办的学校。“政治非常正确”,波兰斯基说。没人再去深究他这句话里的意思。对于政治,他是相当熟悉的,他从一个政治环境到另一个政治环境,不断处在迁徙的状态。其实波兰斯基早就不能被称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波兰电影人,他也早就不再是波兰国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欧洲或者好莱坞完成,第一部长片《水中刀》当年就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过败在了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手下;由于《罗丝玛丽的婴儿》的成功,他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拍摄叫座的惊悚片的最佳人选;他两次改编英国的名著——《苔丝》和《雾都孤儿》;2002年他凭《钢琴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这次的确是个波兰的故事,那段历史对他来说毫不陌生,“似乎我之前的生活都是在为这部电影做准备”,他说——他在克拉科夫的地下掩体里躲避过德国人的炸弹,全家在战争里分散四处,而他的母亲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中。虽然如此,刻意地去把他每个阶段的作品同大环境相比照仍然是徒劳的,他的作品并没有紧紧地追随着时代,在读过他惟一出版过的一本书 《波兰斯基回忆录》(1984年出版)后,这种印象得到了加强,几乎除了最早期时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你在他的作品里很难再对应上某种思潮或者某个运动——他对“新浪潮”非常不耐烦,反倒是在拍摄技术方面,他乐于尝试并且要求几近苛刻,这在他未成为“大师”前给他制造了不少麻烦。

 1  |  2  |  3 
相关文章
more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