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C诞生记(1)
王隽
2010-09-26 10:00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永久,1940年建厂,是第一代中国自行车整车制造者,它用70年的时间,为中国人制造了1亿辆自行车,是好几代人的交通工具;永久C,去年12月之前,这个词还没有被造出来,它是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久”)的新品。今年9月上市前,在不知道车长什么样、卖多少钱的情况下,依然有大批年轻人关注。

永久C背负着一个美好的梦想出生:让自行车回到中国人的生活里。

制造这个梦的是乘思创意团队。这是个由服装设计师、建筑师、工业设计师、网络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广告人、市场营销策划组成的10人小组。每个人几乎都有两三个身份,年轻,分布在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大多数有海外留学背景。其中在德国、法国留学的两个设计师对丹麦人骑着自行车四处溜达感慨不已——面对越来越糟糕的交通,中国城市三公里的距离最好的交通工具应该是自行车。只不过,这辆车可以更轻、更有设计感、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给予他们做梦机会的是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海明。虽然比乘思的成员们长一辈,作为职业经理人,陈海明没有人们印象里国营老厂的保守和拘谨,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不一样的”。

随后,永久公司23岁的董事长陈闪出面支持,这个1987年出生,英国伦敦大学毕业的“富二代”2007年接过父亲陈荣的班。也许是因为赶上了这么年轻的老板,永久C从想法变成现实的速度加快了。

从想法到样车

“最开始,我们没有设计自行车,而是直接就从品牌的概念出发。”乘思团队的广告策划人叶小泷回忆起最开始的头脑风暴,永久C是在许多个名字里PK到最后留下来的。

“C”的含义是中国(China)、经典(Classic)、都市(City)、多彩(Colorful)、自行车(Cycle)和文化(Culture),而躲在这些单词背后的是一个被他们称之为“轻客”的群体——自由、独立、环保、热爱生活、百无禁忌。

这些词落在纸上,递到了陈海明那里,让他来了精神。更重要的是,乘思团队在一开始就想到了网络销售的渠道,这正是陈海明最想看到的字眼。在永久工作了20多年的他,没有被老厂那种“凝固状”的氛围改变,他不停地寻找着永久的新生命力,只是前几次的尝试没有机会得到市场的验证,那些想法变成了概念车,可以展示,却没有消费者的回应。

很快,这次的碰撞有了结果。2010年春节前,产品设计师去上海领了一辆永久经典的28式男车,“我们没有做太多的草图设计,就对着那辆车,把大家觉得累赘的东西都拿掉,保留永久最经典的设计,第一款样车北山零壹的架构基本就出来了,喷了白色的漆,送去给永久看,回馈的消息是:这个感觉是对路的。”

春节后的两三个月,整个团队就开始了5个系列15辆样车的设计和制作。在这个过程里,“合作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永久对我们很宽容,没有让高层来和我们沟通,而是直接让采购经理、生产经理来合作。”

陈海明说:“分工不是太明晰,要让他们发挥,要宽容,这也是后来这么快能做好的原因。”

因为宽容的合作方式,创意团队提出了不按照自行车行业标准用色来给永久C上色,永久的采购经理买来了上百个色管,让他们试,后来这15款特别的颜色成了人们对永久C的第一印象。

车展决胜局

经历了两个多月产品设计、制作上的磨合,在报废了100多辆样车之后,永久C的15款产品终于确定了最后的设计,这时候4月份的上海国际自行车展览会正要举办。

在这场展会之前,陈海明向董事长陈闪递交了这份新产品计划书。这像是一个赌局,前几个月的努力,完全取决于陈闪点头与否。

陈闪接任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后,做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自行车租赁项目——在公交、地铁到家的“最后一公里”,可以用一张ID卡在30秒内刷卡租车。虽然利润不高,陈闪依然坚持做了下来。这很快为他屏蔽掉了人们惯常送给富二代的负面关键词,也让他在这个严丝合缝的老企业里找到了做事情的动力。

也许陈闪想做更多的事。

陈海明赌赢了。陈闪力排众议,为展会买单。永久的三个展台,有一个分给了永久C。这个展台由乘思团队里舞美和装置设计师操刀,除了摆放自行车,还有每个系列的配套产品,从复古包到T恤,一应俱全。

永久C红了。不单在所有新设计的概念车里获得了最高的关注,还当场接到了外国订单,此前永久内部“这车肯定卖不出去”的声音也慢慢小了。

车展成为一个节点。陈海明很高兴,他知道这件事的速度会逐渐快起来,这个产品也许很快就要面对市场了。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