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东方文化西方眼(1)
1 | 2 |
经济观察报 施健子/文 年前的一天,法国人皮埃尔·雷纳 (Pierre Rainero)接到了发自中国故宫博物院的邀请,希望与他所任职的公司卡地亚(Cartier)合作,举办展览。皮埃尔和同事以最快的速度飞抵北京,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讨论具体方案。“那一天,我记得我们开完会走出来时已经到了傍晚,故宫里的游客全都走光了。我可以一个人站在故宫大片空旷的开阔地上,那是我一生当中最难以忘怀的时刻。”
9月3日,故宫博物院午门城楼的台阶铺上了一直通往展厅的红地毯。正是旅游的高峰期,不少从午门进入故宫的游人,在展厅悬挂的大幅宣传海报前驻足。次日,卡地亚在太庙举行晚宴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入夜,小雨如约而至,现场训练有素的百余位服务生手提宫灯雨伞迎来送往,以红色为主体装饰色的宴会还有专门的传统彩带舞和编钟表演。
从当年13亿人口完全陌生的品牌,到今天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时刻进入故宫博物院举行展览,卡地亚只用了17年。
从西方到东方
“1996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在那个时候就游览了故宫,从此心里就种下了故宫情结。”皮埃尔是卡地亚风格与形象传承总监,对他而言,这也是一次圆梦的展览。“我感谢卡地亚的艺术家,也感谢有远见的领导者,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我得以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完成心愿。”
皮埃尔所说的领导者,是时任卡地亚总裁的罗博特·奥克(RobertHocq)。1973年,罗博特决定在日内瓦拍卖市场上购回卡地亚于1923年创制的首座Portique魅幻时钟,该时钟曾为波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伽娜·瓦斯卡的丈夫科米克认购。50年之后,它终于又回到了卡地亚手中。这次收购只是一个开始。此后的20多年,卡地亚 “艺术典藏系列”收集了超过1360件藏品。这些稀世名作均由卡地亚从个人收藏家或者公开拍卖中购回,涵盖了皇室珠宝、计时工具以及各色精美饰品。
故宫的展览是卡地亚艺术典藏系列世界之旅自1989年来的第19站,这些不断巡回于世界顶尖博物馆的传世珍宝绝大多数都关乎历史和传奇,包括了温莎公爵夫人猎豹胸针、香奈尔情人送给她的晚宴手包、文坛巨匠让·考克多定制的法兰西学院院士剑等等。无论哪一件,对于中国人的欣赏视角来说,这是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早前,卡地亚大中华区总裁陆慧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皇族文化影响很深,中国的客户非常在乎奢侈品品牌的历史,就文化背景而言,卡地亚的性格与中国非常契合。
除此之外,皮埃尔认为,故宫的选择还有更多可以依据的原因,卡地亚与世界上几乎所有成熟市场的国立博物馆都有过展览上的合作,而且,“在很多博物馆里,都有永久收藏卡地亚作品的传统,比如大英博物馆和葡萄牙里斯本卡洛斯特古尔本金安基金会博物馆等。”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季认为,“卡地亚与故宫的最契合之处,在于对宫廷艺术的追求。”而展览部马继革副主任更形象地将卡地亚的贡献类比为中国宫廷“造办处”。基于这个特性,故宫专家前往巴黎和日内瓦,以 “宫廷特征”为标准,在调阅了大量的草图和实物之后,甄选出23件设计手稿、石膏模件、彩色胶片文献以及346件珍宝实物,分为“服务欧洲皇室”、“花都艺术珍宝”、“东方文化浸润”、“融汇五洲艺术”四个展区。前两部分主要展示欧洲本土艺术风格的作品,后两部分则侧重于卡地亚汲取中国元素以及世界各地艺术风格而创作的珍品。
这是一次文化的认知和融合。早在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元素便漂洋过海来到欧洲大陆,并立即形成艺术创作的灵感。这股热潮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也因此辐射了卡地亚的许多设计。在这次的展品中,有一些是设计师创作的作品,比如,将典型的龙、凤、麒麟、阴阳太极等图腾以及玉石、翡翠等材质融入设计;有些则是直接将中国艺术品加以改装,比如“插屏式座钟”。展览共计有61件中国风格鲜明的艺术作品,也是卡地亚集合中国相关主题展品数量最多的一次。
从西方人眼里寻找东方,是跨文化研究中常常令人惊喜的议题。而在融合了两种文化要素之后,为何珍宝可以拥有更为长久的艺术生命?或许,这就是“卡地亚珍宝艺术展”想要解答的问题。
1 | 2 |

- · 一个非著名时装设计师的热爱 | 2009-12-07
- · 小众的哲学 | 2009-11-27
- · 并不只是珠宝 | 2009-11-23
- · 【见解】G2,谢谢你 | 2009-11-18
- · 天工奖获奖作品 |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