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的“熊市机会”(2)
1 | 2 |
熊市凸显珍品价值
半个世纪以来,艺术市场曾经历过1987年和1998年两次世界经济衰退,但两次股灾后,艺术品拍卖反而呈现出与总体经济形势背道而驰的曲线。以苏富比为例,当时的全球拍卖成绩经历了坡起性的增长。
究其原因,胡西林认为:“拍卖行业之所以受到影响,主要是资金链问题,而对于真正的收藏家来说,永远都是有机会的,尤其对于把艺术价值看得比投资重要的人,因为此时的拍卖价格要相对较低。而一些被投机者炒作起来的艺术品,或者艺术价值不够顶级的艺术品,由于不再有人接盘,价格会自然会回到原位,甚至退出艺术市场。”
然而,“如果没有投机行为,就不是市场了,但成熟市场的标志,还要看真正的收藏家的比例。在苏富比拍卖中,中国书画不是他们的长项,反而表现比较稳定。” 胡西林比喻说,如果一瓶啤酒都是泡沫,肯定不是好啤酒;但如果没有了泡沫,也不会是好啤酒。
“前一段时间是中国大陆的第四波收藏热,赝品充斥,空前的多是赝品。” 陈海波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这在陶瓷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现、当代陶瓷的市场表现之所以比较坚挺,就是由于赝品少,相对容易激起人们的投资热情;明窑古瓷的真伪辨别难度较高,反而使许多人敬而远之。
纽约大学教授梅建平建议,投资者要有一个长期持有的心理准备,国外艺术品的平均持有时间为30年,很难说两三年就可以有一个很高的回报。
因此,艺术市场的重新洗牌,也是收藏家艺术鉴赏力逐渐提升的过程。“不管大陆还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收藏家大多是成功人士,但相对来讲,中国台湾的收藏队伍比较健康,由于发展较早,收藏理念也比较成熟,不以投机为目的,不在乎金融市场下滑,买自己喜欢,买自己合适。”胡西林告诉《投资者报》。
1 | 2 |
相关文章
more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