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的“熊市机会”(1)
1 | 2 |
投资者报 记者 冯昭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性经济衰退对艺术品市场的震荡,似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过去的数年中,伦敦、纽约和香港等拍卖行,对中国现、当代画作的热情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价格一再飙升;然而,继今年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成交额大幅缩水之后,香港苏富比秋拍亦表现不佳,约有1/3未能成交,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等中国艺术名家均有作品流拍。因此,有人戏称,“今年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比秋风还凉”。
苏富比秋拍的不佳表现,很快被认为是全球艺术市场“转熊”的一个重要标志。拍卖行情的急转直下,将会对中国收藏界造成怎样的影响?
市场面临深度调整
作为拍卖界为数不多的一家上市公司,苏富比在纽约、香港等地的拍卖会历来备受瞩目。然而,在10月8日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其对1690件拍品的预计成交额为20亿港元,但最终成交额为10.98亿港元,仅达预估价格的一半,远低于去年同样拍品件数所达的17.7亿港元。
随着拍卖市场的缩水,苏富比的股票也呈下跌趋势,拍卖当周跌幅达1/5,比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基准下跌9个百分点。苏富比亚洲区总裁程寿康坦言,通常情况下,拍卖公司在春拍后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征集秋季拍品,当时还无法预见目前的经济形势,所以苏富比并未对此次经济衰退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刻意的应对之举。
“艺术品投资领域的大幅缩水,是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使然,在此之前,证券、地产、钢铁、煤炭等行业都发生了变化,对资产价值重新估价,艺术品也是如此,虽然它的艺术价值不会贬值,但它的商业价值通过货币表现出来,就是贬值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学术研究部主任周城雄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陈海波则认为:“除了美国金融危机,‘后奥运经济’走势不明朗,加上地震、股市等因素,投资者、收藏者大多数都在观望。从今年的秋拍来看,艺术珍品还是能拍出好价格,随着收藏家鉴赏水平的提高,普通意义上的藏品则受到了冷遇。”
实际上,从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拍卖市场就已经出现了相对滑坡。陈海波告诉《投资者报》:“真正的收藏家并不多,艺术市场的火爆,主要是一些民营资本在投资,而这一段时间的经济状况抑制了一部分投资欲望。” 据了解,在苏富比秋拍中,价格一路飙升的当代油画表现不佳,有些作品没有人接盘了;中国书画不是苏富比的长项,表现反而相对坚挺。
鉴于内地有些拍卖公司对当代艺术已经持谨慎的态度,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董事、艺术鉴赏家胡西林判断,国内已经到了重新洗牌阶段:“在中国大陆,拍卖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复苏,短短十几年就发展到上千家,速度迅猛,良莠不齐,迟早会出现洗牌,世界性的经济下滑则为这次洗牌创造了条件。”胡西林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