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主营洗浴的某企业招聘,总经理助理的工时补助只有1元,而搓澡工的每小时补助高达58元。对学历要求是,本科以上。目前已收到5000多名大学生送来材料应聘,其中四成愿当搓澡工,电话咨询达上万次。
这真是一个时世多变的年代。
搓澡、捏脚,看似与天之骄子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却因为它的“高薪筹码”吸引了几千名大学生的争相应聘。 搓澡工肯定不比总经理助理更能施展大学生们的才能,可应聘者之所以趋之若鹜,看中的无非是搓澡工每小时58元的补助。大学生争聘搓澡工,我们看到的不是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而是放弃理想换取利益的市侩作风。
客观上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措辞来责怪和非议大学生们的自由择业权利。但即便如此,几千名大学生争聘搓澡工,到底是放下了架子还是提升了另类浮躁?
的确,在这个就业难的时代,大学生们审视度势,及时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在众多工种面前大胆寻觅、勇于突破各色职业的“身份壁垒”,的确是一种冷静而理智的择业态度。
但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低,特别是那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人才可谓是极为奇缺。可我们的大学生们宁可在“洗澡城”中挤破头皮,也不愿到“下边”去开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探求道路。实在是让人在欣喜的同时又倍感忧虑:就业性失衡已经从狂热的“拥挤城市”中凸显了隐匿在大学生心理深处的另类浮躁。
在城市,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分享社会发展的经济成果与文化娱乐。而那些艰苦的基层或偏远地区,却是弥漫了固守的枯燥与寂寞。
于是,在本就缺乏一个促进和保障的人才制度和就业体制的当下,一种另类追“城”膜拜便形成了:大学生宁可随手丢弃多年的专业知识,甚至宁可过屈尊俯就的“舒适生活”,也不愿到“下边”去寻求人生的原本价值与生命体现。
这是一种社会必须关注甚至高度警觉的认知问题。在笔者看来,除了尽快调整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专业性失衡”以外,最为紧要和迫切的是相关地方政府部门要在财力支持上“大方”,对于那些主动参与“扶贫接力计划”的大学生,除了给予必要的政治优惠外,更要用丰厚的经济补助给予推崇与认可。同时,我们还应该关心如何保证择业的公平性。那么多的学生认为找工作就是找关系,不是偶然的。应该考问的是我们的体制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为何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从洗脚城中把那些丢弃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们吸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