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 页 > 专题源文件

“农神”李立科

发布日期 2007-04-13

本报记者 刘溜 西安报道


   “你看,手术刀从鼻梁中间切开,左边半个鼻子、左脸和颌骨,都掀起来了。”
    李立科微笑着指给记者看他左脸上惊人的疤痕,还把上牙连着牙床稍稍摘下,很快又塞回去。
    十八年前,他被发现患有中晚期左上颔窦鳞状细胞癌,动了一场大手术。更多年前,他的双耳在一起车祸后失聪,他需要时时戴着并不太好使的助听器。
    他已经72岁了,面容清瘦,精神矍烁。退休对他来而言只是名义上的,他仍然每天工作,骑着自行车去试验田里察看小麦。
    从六十年代起,他就常年驻扎在农村。生病后的这些年里,他一年中也有大半时间待在离家两三百公里外的甘井试验田基地,直到小麦秋播后才回到城里。
    八十年代,他的一项研究技术让渭北旱原小麦增产约八亿斤,解决了陕西省的缺粮问题。他被称为后稷再世。
    他又研究出旱地小麦“留茬免耕全程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既可增产,又可保护生态,这一技术曾获温家宝、李岚清等人批示要予以推广,但因种种原因,多年努力并没有推广开来。他靠在椅背上,头往后仰,叹气,“这是我最后一件事,不办成我觉都睡不好。”
    他从来没有过节假日的概念,不是在办公室,便是在农田里。他弄不太清楚外孙该有多大了。
    2007年4月初,陕西忽遭大降温,他咳嗽不止。他正在准备一沓厚厚的材料,为他的留茬免耕技术又一次呼吁。
    他这一辈子为农业而生。农业生产越来越不受重视,这令他心忧不已。
    他两次提到八十年代初见过的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汉,老汉从二十岁起没吃上过饱饭。“印象太深刻了”,他边说边闭上眼睛,两行泪水静静淌了下来。这种感情中包含着他自身早年饿肚子的经历。对他来说,免于饥饿是首要的大事,推己及人,及众生。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蠃病卧残阳”,这是宋人李纲《病牛》一诗中的名句。九十年代,合阳县甘井乡的百姓们把这两句诗制成牌匾,送给李立科。

    1935年元月,李立科出生于陕西武功县(现为西安市杨凌区)南庄村的一个农家。武功曾出过一位后稷,他教人耕田种地,后来被奉为农神。李立科家里一贫如洗,没有地,靠给地主当佃户,全家人辛苦一年到头,交完租后粮食已所剩无几。
    在歉收的年头里,经常一连几天吃不上饭。李立科和哥哥兄弟俩爬到人家的豌豆地里,摘下豌豆角乃至豌豆的叶、蔓,用以填肚子。母亲对他说,“你要学个让人饿不死的手艺”。
    初中毕业后,李立科报考了武功农校。从农校毕业出来,他被分配到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随后不久给著名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专家朱象三当助手。他背着行李来到陕北榆林市绥德县,跟随朱象三研究防治粟灰螟。
    那是李立科第一次出远门,一路上两边都是大片的绿色森林,耕地很少,到处是美丽的海子和湖泊。森林中时有狼只出没,他在路上就听说有农民在放驴的时候,驴子被狼啃掉了大半个屁股。这些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2年,李立科到武功县河道公社蹲点指导农业生产。他在河道公社的皇中村推行“四改三扩”的试验,扩大种植面积,扩大正茬小麦和复种面积,使当地的粮食亩产由175公斤提高到250公斤,一举解决了当地农民的温饱问题。附近的村子也纷纷请他过去指点,一时间他成了人们争相邀请的“活财神”。“四改三扩”的耕作方法推广面积达400万亩,总共增产2亿多公斤。
    他不仅仅是农业专家。当地农户养的牛普遍得了牛皮癣,他便研究治牛皮癣的办法,走村串户为牛治病。他发现皇中村适宜种柿子树,便向农科院专家请教,回来帮农民嫁接柿子树。当地农民大面积种红薯,却不会储藏,大量的红薯烂在窖里。李立科研究出了把红薯窖由单筒结构改为双筒结构的办法,这一方法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
    1978年李立科被任命为陕西省农科院副院长。两年后的一次合阳之行令他深受震动,他决定在合阳县长期驻扎下来。五年后他辞去官职,专心农业研究。

    合阳县位于关中地区的东部,地处渭北高原,东有黄河水奔流不息,南有金水沟滔滔不绝。但这儿却是有名的旱原地区,千百年来流传着一句无奈的顺口溜:“黄河脚下流,站在岸边干发愁。”人们只能望河兴叹,当地的农业生产大部分依靠天下的雨水,一遇上旱年便收成惨淡。
    甘井公社的情况更是令人伤心惨目。由于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越来越薄,日益贫瘠。小麦亩产不到50公斤,年人均收入仅35元。甘井被合阳人称为“陕北的西伯利亚”,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到这儿来。住在这儿的大都是从各省逃荒逃难而来的。
    李立科在甘井各村调查情况时,见到一位60多岁的老汉,老汉一年四季穿同一件衣服,冬天塞进棉花,春秋改为夹衣,到夏天拆拆补补又变成单衣。他告诉李立科,“自从我二十几岁来到甘井,四十多年没吃上过一顿饱饭。”
    李立科深受触动,他自己也曾深切体尝过饿肚子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啊”。
    此时的整个渭北高原也不再是李立科六十年代初见到的那个森林、湖泊遍布的高原了,由于一二十年来的砍林开荒,森林减少了20%,湖泊、河水渐次干涸,黄土裸露的丘陵沟壑四处纵横,雨水一落到黄土上便立刻蒸发得无影无踪。陕西省5400万亩耕地中,竟有3600万亩为全靠自然雨水耕作的旱地,占到67%,旱地的平均亩产只有100多斤。
    1980年,省里的领导对李立科说,“整个陕西省现在缺粮3亿斤,你来想办法解决吧。”李立科认为,陕南地区雨水充足,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错,再增产也很有限,而旱地面积如此之大,旱地上的农民又如此之穷困,他决定想办法让旱地增产。
    旱地要增产,其关键是解决干旱的难题。当时很多农业专家都认为,要解决缺水,只有实行水利化。但水利化在陕北谈何容易,陕西全省的人均水量还不到全国人均水量的一半。
    这时李立科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渭北旱原农作物产量低,目前急需解决的不是缺水,而是缺肥,只要施以适量的肥,旱地仍可高产。”
    这个观点是有扎实的实践根据的,李立科在武功县皇中村蹲点时就发现,磷含量高的土地上长的庄稼比其他的庄稼长势要好,产量要高。他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县里办起了一批磷肥厂,收效颇佳。
    他将作进一步的研究试验,以证实这一发现。

    当李立科把甘井称为福地时,很多人都笑了,“什么福地,那么穷的地方”。
    但李立科自有他的道理,在他看来,甘井地区土地多,人均4亩多,产量太低,大有增产的空间,人太穷,穷则思变,这儿正是他理想中的试验基地。
    1981年5月,妻子、女儿刚刚从农村搬到农科院,李立科便背上铺盖离家来到合阳县甘井乡。两百多公里的路程,坐火车需要七八个小时,公路还是土路。
    每天,他和助手刘博到地里采集土样,记下长势好和长势差的庄稼地块。到收获时,他帮人收割,并登记产量。经过分析,他发现:甘井地区缺磷和极缺磷的土地占98%,缺氮和极缺氮的占96%;其次作物单一,品种老化。这就是甘井之所以低产的主要原因。
    李立科经常应邀参加乡里的各种会议。每次会上他都要讲到土地缺磷肥、种子老化的问题。他说,只要多施磷肥,播种适宜,用京农7913小麦品种,亩产就能达到250公斤,全公社小麦平均亩产可达150公斤以上。
    农民们对此无动于衷。没有人相信他,他们更相信祈神降雨。他用工资作抵押从省上贷款15万元,买来一批磷肥,但没有人愿意买。他又弄来一批新品种的小麦种子分发下去,没有人拿去播种,有户人家甚至把种子磨成面吃了。
    经过李立科的反复劝说、讲道理,终于有21户同意跟他合作搞示范试验田,由李立科提供贷款、化肥、种子和技术,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
    1982年5月,这21户大获丰收,亩产都在150公斤以上。示范田的作用是无穷的,其他农户也都明白了化肥和技术的重要性。

    1982年6月,正当天气炎热,李立科带着刘博、赵二龙等助手和焦晓民等农民在试验麦田上开始挖坑。前一年,他们曾在这个地方种下了40穴小麦,每穴3株,其中16穴施磷,12穴施氮,12穴未施肥。
    到第四天,已经挖出了一个10米长、2米宽、3米深的大沟渠。然后是采取小麦根系标本,采集时要异常小心,不能损伤根系,这项工作花了十一天。三种小麦摆在一起,对比鲜明:施磷的根长2.7米,单株根重0.73克;施氮的根长1.45米,单株根重0.4克;不施肥的根长1.4米,单株根重0.27克。
    一项意义重大的理论产生了——“以磷促根、以根调水”:只要施以磷、氮肥,小麦的根系就能够长到近两倍长,深入地表1.5米以下吸取水分,而甘井地区年降水量550毫米,有80%的水分蓄纳在1.5米以下的土层中。长久以来,这些水都被白白闲置了。
    他还进行了具体计算,要使小麦从亩产50公斤增产200公斤,需施纯磷10.8斤(合一袋过磷酸钙),纯氮18斤(合一袋碳铵),还需五大车土粪作底肥。他将之编成一个顺口溜,“一袋白,一袋黑,五大车土粪一炮轰”,四处给农民们讲课,从早讲到晚,各村的干部开着拖拉机去接他。他的足迹和声音走遍了合阳县21个公社,400多个大队,2000多个小队。接着渭北地区的白水、韩城、淳化等县市也来请他去讲课。
    1983年,合阳县小麦产量翻了一番,甘井地区17万亩小麦平增色亩产153公斤。一句民谣开始流传开来,“甘井面貌变,多亏农科院。群众把福享,多亏李院长”。
    同年,李院长辞去省农科院副院长的职务,并举家落户甘井乡。
    其后,他进一步修改他的理论,改“五大车一炮轰”为春秋两次施肥。1985年,他专程到北京引来新品种丰抗13号,使甘井乡小麦亩产达到250公斤,增产200公斤的目标实现了。
    李立科的“以磷促根、以根调水”在渭北地区得到了普遍的推广,渭北地区共800万亩旱地小麦,如以亩产增收100公斤计,每年可多收小麦8亿公斤。
    “七五”期间,甘井试验基地的“旱地农业增产技术”被国家列为重点开发项目,并通过国家级鉴定。国内许多省份的专家和农业负责人纷至沓来考察学习,甘井还吸引了埃及、叙利亚、尼日利亚等国的专家。
    李立科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多年来令他寝食难安的农民饿肚子的问题终于成为过去,农民们吃上了饱饭。但还不够,他还想让他们富起来,手里有钱花。
    (感谢新华社信息中心副主任梁相斌先生提供史料。梁先生曾任合阳报社副总编、中共渭南地委宣传部新闻科长,著有《黄土忠魂》一书,主人公即为李立科。2006年,梁先生为本报撰写《回望三门峡》专题,引起巨大反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