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 页 > 专题源文件

编辑手记

发布日期 2007-03-31

看到杨丽娟和刘德华的合影的时候,我不禁莞尔。这个姓杨的姑娘相貌平常,却留了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追星是潮流,当年华仔这句广告词传遍街头巷尾,无数个女孩幻想自己是华仔的梦中情人。杨丽娟也追星,为什么最后造就了一场悲剧,而且还将继续,直到最终变成一场闹剧。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星”, 追星没有错,它还制造了高达上千亿的“明星经济”。问题在于追星何谓,是追其精神,还是追其人格,这才是高层次的追星。

此前,“超级女声”的“粉丝”们也曾为我们表演过集体性的癫狂。但杨老汉之女则把这种癫狂症推向了极端。这几年群体性的“狂欢”愈演愈烈,许多令我们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一些明星以奇异的力量聚积了自己的粉丝团队,他们没有艺术家们娴熟的歌喉与演技,到底是什么成为这种群体狂热背后的推动力量,我们的社会到底在寻求一种什么样的认同感。杨丽娟之于“超女”虽然是有很多不同的,但是那种不计代价的追求却具有深刻的可比性。

此事给人以震惊和沉思。 我们应该崇拜名人、学习名人,但我们需要崇拜学习的是名人成功的精神,而不是名人的实体,但像杨丽娟的这种崇拜已经失去理智,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崇拜范围。很多网友说,杨丽娟可能有一些心理问题,那么她的父母呢?在女儿追星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有人说是太溺爱女儿。这是答案么?为什么十三年来一家三口执志不渝的地踏上追星之路,为什么父亲不惜卖肾,最后不惜放弃生命去抗争。回答了这些问题或许才能对整个事件作一个公正的判断。

近些年来,我不断看到一些新闻,一些人家庭也许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却对某件事出人意料的执着。你说重庆“钉子户”为了什么,一方面他们忠于自己在坚持权利,当然也不排除让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心理,这种心理谁都会有。我不想借题发挥,但是没有追求过程中用心的体会,仅仅去批评一个女孩心理不健康也是不负责任的。

媒体一直自诩用客观的镜头记录生活,但是在这场悲剧里,我们却发现媒体先后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刚开始是唯恐事情闹不大,没有新闻看点,当杨父自杀之后,一种无形的导向将民众的矛头指向杨丽娟,“疯女人”“神经病”的帽子扣在她头上,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对杨丽娟负面的报道明显偏多。媒体该不该进行反思,在新闻的报道中,如何扛起理性的大旗。我们呼唤一种更为客观的媒体态度。

遐想和依恋是每个人最淳朴的情感,痴狂和迷恋却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既不在追星里迷失自己,又能从追星里感受快乐学到东西。那么前提是,要有一颗理智的心。以平和的心观天下。

本网编辑 王少茹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