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文章反映一些孩子上周日,狂追刘德华多年的贫困女歌迷杨丽娟终于赴港参加了刘德华的歌友会,还获得了与刘德华当众合影的“荣幸”。但杨丽娟与其父却没有满足,继续要求刘德华单独接见杨丽娟。在要求没有得到答应的情况下,其父写下了怨恨刘德华的遗书,就在第二天凌晨跳海自杀。
这样的追星惨剧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年轻男女们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少年时期,总会以他人作为摹仿对象,过去是崇拜英雄,如今是迷恋明星,摹仿不成自然而然地神化了崇拜偶像。如果没有人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在刻意摹仿别人时迷失了自我,陷入心灵扭曲、偏执而不能自拔,固执地认为追星是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一旦达不到目的,有可能走向极端。
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讲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强调的是家庭与社会的教化功能。在杨丽娟事件中,其家庭教育的偏差与不足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曾经披露了杨丽娟疯狂爱慕刘德华的12年历程,在这12年里,刘德华的影子几乎出现在她的每一个梦中,每天除了欣赏刘德华的演唱会CD外,就是从各种娱乐杂志上剪贴刘德华的相片,12年里她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断绝了和同学的联系。12年里,杨丽娟的父母多次劝阻女儿无效。出于对女儿的疼爱,他们最终从劝阻变为支持,筹资供女儿2次赴港、6次赴京。家人为了完成她和刘德华见一面的愿望债台高筑,就连家里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也卖了,她的父亲杨勤冀甚至为了女儿的追星梦而准备卖肾,并写下一封请愿书:“刘德华先生,请你在百忙中尽快见我们女儿一面吧!因为对你的痴迷和追求,她已经付出了青春的代价。只有你才能救她一命!”2007年初,杨勤冀向同事的儿子借了1.13万元旅费,条件是将他每月所领的2060元退休金,按半年期偿还给对方。
这样的支持,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怂恿的作用。可以想象,家长的劝阻也是既无力而又方法不当的,完全没有把人生的道理讲透,未能把她的人生目标引导到关注千姿百态的社会上来,而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千方百计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的心理,又让家长将怨恨转移到对方身上,转而支持孩子近乎疯狂的举动,实际上,其父母本身就存在着偏激的基因。
有教育家说过,孩子就象小树苗,家长就是园丁,既要精心浇灌,又要培养它成长。要勇于向孩子说“不”,小树长了歪枝斜杈,要乘幼小时去掉,以利于主干的茁壮成长;如果只管浇水施肥而任其自由生长,长大后多半不能成材。如今的独生子女们由于稀少为贵的原因,多数失之为溺爱,即使“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也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不管此要求是否合乎情理。从小以孩子为中心,心甘情愿地将自己降低到奴仆的身份,想要孩子们孝顺、感恩如何能够?用孩子们的话说,他们从来都是孝顺我们!
(陈则义 发表于:博客中国http://vip.bok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