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民生角度而言,自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就提出的“和谐社会”目标,近来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新标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更根本的,达至“五有之乡”的进程正是践行自由、民主与法治的试金石。依我们的浅见,“五有”中哪一个的实现也难离开政府之力,但哪一个也不应不寄期待于市场,举凡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要想发展与充裕,舍去更充分的社会化市场化外难有他途。而对于更开放的市场,发育靠自由、保障靠民主、维护靠法治应是不变的总纲。惟其如此,公众才可认为“五有之乡”是有所凭据、渐次可达的美妙前景,而非隐遁于桃花源中难觅来路的乌有之乡。
政府接过“包袱”后,河溶小学已告别了负债的日子
案例一:湖北当阳:“普九”欠债政府担当
刘正蓉有数个身份:河溶小学法人代表、校长、语文老师等等。身兼多职的刘正蓉乐此不疲,开始为小学扩建和完善设施四处奔波。随后,刘正蓉发现自己陷入了债务困境。 在中国许多地方,在完成“普九”指标的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案例二:宿迁教改:新官民共处之惑
走在宿迁泗阳县的北京路上,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所学校,各类学校宣传牌在街头林立。这个人口约120万的县拥有中小学30多所。 穷则思变的宿迁教改,在相对“富有”之后,是否将走上公办独大的老路?曾是教改功臣的民办教育,是否将面临“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
专访:茅于轼:我们不是为了竞争而提高教育
在国家有限的财政投入下,目前的教育投入应该更多的向基础教育倾斜,也就是加强中小学教育投资。 老百姓是喜欢计划经济的,但经济学家不这样看问题,搞计划经济,经济学家只看到死路一条。
常凯:《劳动法》的争论实际上涉及到整个改革的整个指导思想
案例:没有收益者的上涨
今年68岁的黄汉新,在加工贸易行业浸淫多年。新的劳动法、外资企业加重的纳税负担,以及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日益走强的人民币,这一切都在挤占类似沙湾电机这样的加工贸易公司的利润空间。 成本持续飙升成为企业利润下降的原罪祸首,而物价上涨也让员工收入明升暗降。本轮上涨没有收益者。
专访:常凯:靠吃劳动力红利的时代已经结束
我们的雇主在整个20年劳动关系发展历程当中,根本就没有遇到对手。中国的工人基本上都是分散的,中国的雇主遇到过真正的工会吗?遇到过工人的集体抗衡吗?企业善待一下员工,你的利润降低一点,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坏吗?认为资本养活了劳动者,太片面了,起码应该是大家共同创造的。

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医保“守门人”制度下,医生赚病人的钱太容易

案例一:济困医院:“补砖头”的非完美试验
2006年,由政府出资主办,基本摒弃“市场化”思路的济困医院在各地开始出现,在“医改基本不成功”,以及“天价药费丑闻”等舆论背景下,它们迅速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也被医改争论中“政府主导派”的拥趸们视为医改的正确方向。 如今,它们的生存状态如何?是否实现了初衷,可持续性如何?
案例二:民营医院进医保:心情急 步子小
目前,上海已有16家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全部或单科纳入医保定点。 但这并不能缓解民营医院进入医保的迫切心情,在上海500多家民营医疗机构中,还有70多家民营医院在医保局门口等待审批,在此之前,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苦苦支撑。
专访:董朝晖:“补人头”或成主流
“补人头”,意味着民营医疗机构也可以获得医保补贴,从而在医保市场中分得一杯羹。随着民营医疗机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改革的动力也就越来越足。

即将成为“新市民”的农民担心:“出让”或“流转”的土地得不到合理补偿

案例一:“土地换社保”:双溪村故事
王福秀是双溪村里公认的“名人”,曾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村里推行“农民变市民”——农民可以以户为单位,自愿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全家人转为城镇户口。 由于“土地换社保”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尚属最新尝试,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必然会发生。所以,上级的要求是“埋头做事,不对外宣扬”
案例二:“福利”到“商业”:外资养老院机...
陈风的奶奶70多岁,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着实生活不便。陈风一开始看中了公办的普陀区社会福利院。可是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没有床位,先要登记,至少等两年。” 目前的普遍现实是,养老院容量供不应求,养老院的档次建设也不能满足人们的品质需求。
厦门保障性租赁房申请户通过电脑选房
案例:住房保障厦门试水
在与周边城市对比时,厦门人自豪于厦门的人均收入和财富,在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对比时则是“我们保障制度更先进”。 在保障与市场、民生与稳定房价纠缠不清的年代里,厦门的成绩成为中国住房保障范本。而官员和学者更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厦门?
专访:朱中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首先落实
目前,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按照我国的国情,如果能重点把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解决好,就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专访:任志强:要“安全网”不要“弹簧床”
我认为住房保障,应该是“安全网”,比如对于社会人口的10%予以保障是应该的,但保障是实现居住权,而不是给予“舒适度”,不是制造“弹簧床”,我们的财力也达不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