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图片帮助救援队搜寻生命线
网络版专稿 记者 刘秀丽 5月15日22时,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作为正式授权用户首次正式启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机制超过77个小时后,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200平米的机房内,30余台计算机全部在紧张忙碌的运行中。屋内温度明显比同楼其它房间高上三四度,部门内部已实施24小时全天候工作制度,利用获取到的卫星遥感图片,争分夺秒全力开展数据处理、信息分析、灾情及风险评估工作,以掌握重灾区的最新情况,部分工作人员已经3天没有回过家了。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主任(减灾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范一大说:“在地震灾害发生后5分钟左右我们便从国家地震台网得知都江堰一带发生了7.6级地震,USGS网站上显示是7.8级地震,随后有关部门确定地震最终级别为7.8级,地震中心在汶川县。”他接着说道:“我们立即启动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响应工作规程》,由于预报重灾区将连续降雨,云量较多,只能利用雷达卫星可以穿透云层的特性获取地面信息,但是就可判读可识别性雷达影像比普通光学影像要困难的多,这也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
据他介绍,第一张图片在灾后两个小时后,通过国家减灾中心数据库的历史数据信息被制作出来,正是这张四川汶川县地震灾害地区具体到行政村的人口、人口点位和经济状况以及基础地理数据图片的上交,让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得到灾区具体的预估受害人数和所受的经济损失等数据,也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初步的数据支持。
第一张图片不是遥感卫星图片,遥感卫星图片在隔天才被获取到。据范一大介绍,获取的第一张图片来自日本航天局,图片的分辨率为100米,由于分辨率过高,不能为数据评估工作提供有利的支持。“现在已经获取到的卫星雷达图片的分辨率为1米”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工作的卫星,所以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卫星数据图片。范一大称,今年8月,我国第一个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小卫星座即将发射。它是我国第一个多星多载荷民用对地观测系统,由可见光、红外与微波遥感等观测手段的光学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2+1”星座)组成。“如果有自己的卫星,我们可以更快地为救灾工作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也可以更及时地挽救更多的生命”。
正在说话间,传来好消息。北川县上空已经放晴,这意味着5月16日可以通过卫星拍摄光学图片,能够更清楚灾区房屋倒塌情况以及在倒塌的房屋下面是否还有生命线,更好地为灾区救援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范一大说:“我们目前最主要的工作还是通过卫星探测重点受灾地区的房屋倒塌、公路因地震塌方和泥石流滑坡等引起的道路不通灾害,以及为灾后重建工作做准备。实际上,我们的工作是包括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重建整个周期。”
5月12日17时,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作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组织的正式授权用户(2006年5月我国正式加入该组织,2008年1月通过资格考试成为正式授权用户)首次紧急启动该机制(CHARTER机制),向其所属的欧空局、美国地质调查局、加拿大航天局、日本航天局、印度航天局等空间机构提出卫星数据观测申请,来获取地震灾区的卫星观测数据。
范一大说:“不止这些,除了CHARTER机制内的卫星,还向总参和国内卫星数据提供方以及代理机构提出了军用卫星和商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观测申请,不在CHARTER机制内的其他国家的拥有卫星机构也向他们订了数据。我恨不能把全球卫星的数据全部订购回来,以供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重灾区的情况,做好支持工作。”
在机房内工作超过十几个小时卫星遥感部技术人员(减灾卫星应用系统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聂娟用疲惫的声音说:“通过雷达卫星图片可以得知,213国道上水磨镇到白花乡这十几公里内道路已经基本被毁了,主要是因为地震引起的塌陷以及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的,这两个乡镇加起来有上万人被困,到目前为止(15日21时40分),救援队还没有到达水磨镇,水磨镇房屋倒塌率超过40%。而且因为道路塌方和滑坡,公路旁边的一条河流被堵住了,水已经把上游地区淹了,将来水积到一定程度,会危急下游地区。” 她已经3天没有回家了,她和她的同事已经处理、评估出10多张雷达卫星图片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到包括汶川县及周边的北川县、茂县等区域的房屋倒塌、道路堵塞、受灾人数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及时预防滑坡、水淹等次生灾害。
“做这项工作非常枯燥,异常辛苦,需要非常耐心、仔细、认真的针对图片进行目标识别,一个图斑、一个图斑的去反复判读,如果不是热爱这项工作,根本坚持不下去。”范一大言道。
- 暂未发生由地震引发的环境污染 | 2008-05-16
- 暂未发生由地震引发的环境污染 | 2008-05-16
- 卫星图片助救灾 | 2008-05-16
- 卫星图片帮助救援队搜寻生命线 | 2008-05-16
- 不放弃一线希望 72小时不是底线 | 200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