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游子回家的路(2)
林俐
17:57
2010-06-11
订阅
 1  |  2  |  3 

民勤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这片在两个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夹缝间生存的绿洲,长年来面临沙漠化问题,但小时候的马俊河,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生态的问题,觉得风大沙多,就是民勤特色,是常态。

我问他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开始关注民勤的生态问题?还是和网络有关。2003年左右,身在他乡的马俊河从网络上看到关于他家乡沙漠化和生态问题的讨论,有关沙尘暴的危害,和水资源匮乏等课题,他这才觉醒过来。

他开始大量阅读相关资料,自学环保知识和沙漠化对应措施,甚至跑到宁夏、内蒙等地学习治沙技术。同时也开始自修经济学、社会学,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沙漠化问题。

几年下来,他开始想把学来的东西付于行动。2007年,他和在兰州创办“拯救民勤”网站的朋友们,发起了志愿者植树活动,把家乡被废弃的耕地、已经沙漠化的600亩地,承包下来,打算用数十年的时间,逐渐恢复这片土地上的生态,减少沙尘暴对附近庄稼的危害。

那一年,他们组织了城里来的志愿者,拉了一条长长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开到沙地里去种梭梭树,还邀请了国内外媒体来报道;村民们都没有见过这种架势,纷纷出来围观。

之后,这个植树活动,每年春天都举办;而夏天则筹办夏令营,把大学生带到村子里,给小学生们补课,同时普及环保意识。但是所有“拯救民勤”的活动中,村民的参与程度有限。

意识到民勤的问题,必须由民勤人来应对,而村民的参与度有必要提升,马俊河决定回到老家定居,以便和村民及当地相关机构沟通,提高“拯救民勤”的活动范围和效率。

我第一天抵达国栋村时,是村民把我指引到马俊河家里去的,虽然许多村民们依然保持距离,只有在被雇佣的情况下参与生态林的植树活动,但是他们至少知道生态林的存在和用意。也许假以时日,更多的志愿者会来自当地,而不是从城里拉人过来。

马俊河身边的一些朋友和同学们,已经开始参与或资助“拯救民勤”的活动。然而,这样的公益性全职工作,是难以维持生计的。我问他,生活费哪里来?他答道:“在村子里生活,不需要太多钱。”一点小买卖,再加上亲人的理解,足以维持。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