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牲口市场猎奇 喀什市郊远近闻名的活牲口市场一景。
林俐/文 几乎每一个到新疆喀什的游客,都会在周日到活畜牲市场去“观光”。喀什土生土长的阿布杜在陪我去这个市场参观时,对此旅游路线感到非常不解,他问道:“你们游客都是怎么知道这个市场的,我都不知道。”
当我告诉他,几乎所有中外的旅游攻略书籍或网站,甚至游客下榻的旅舍,都推荐这个一周一次的大规模牲口买卖,他更加费解了,“真不明白为什么旅游书推荐你们到特别乱和脏的地方观光。”
阿布杜是喀什的城里人,虽然吃着羊肉长大,但也不曾这么仔细地逛过牲口市集。这个露天的市场按不同的牲口分成多个区,入口处卖的是牛,接着是羊,最后是驴和马。穿过不同的区域,将听到不同的动物叫声,闻到不一样的粪便味道。
市场的其中一个角落,还有各种小吃摊子,大多是以羊肉为主的食物,如烤包子、拉面、手抓饭、羊杂汤等。
-
闯进男人世界 喀什市内靠近大清真寺的一家地道茶馆,坐落在一间传统建筑物的二楼阳台上。
林俐/文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对于“性别”这个概念一直没有特别的感觉。我并没有觉得身为女性给我带来了什么限制或处于劣势,也没有因为我是女的而沾得着便宜或处于优势。这也许和我的生长环境有关——单亲家庭,思想开放自由派的父亲从来没有以性别来引导我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而我中学在女校中渡过,反倒少了在学习过程中师长们区别对待男女学生,也少了男女竞争关系。后来进入职场,也没碰上以“性别”为标准来定薪资或升职机会的工作环境。
在英文词汇里,当“性别”被称为Gender时,指的不单纯是男女生理上的区别,还包含了一个社会给予男女不同的定位,也就是基于性别来区分行为规范、角色、甚至活动空间。
我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Gender这个概念,是数年前在巴基斯坦旅游时——乘坐公共巴士时,分男座女座;一个人到馆子用餐时,当地人为了保护我这位女性,在我的桌子四周围起了布帘,以防别人看见我进...
-
逛Bazaar(图集) 库车卖食品的巴扎里有很多馕摊子,是当地的主食。
林俐/文 我在新疆旅游时,其中的一大乐趣就是逛巴扎(bazaar),也就是当地的集市。我每每一抵达新的地点,不论是大城市如乌鲁木齐,或是小城镇如库车,我都第一时间打听当地巴扎的所在地。
和许多中亚地区相似,新疆的巴扎按兜售的商品来分类,往往会出现一条街道卖的都是衣物,下一条街道则全是玉石,隔一条巷子则卖食品,又或者是其中一天一条街都卖羊。
有的小地方的大巴扎只有一条街,却还是会分段来摆摊子,商品分门别类在不同的路段出现,井井有条,让顾客可以很容易地规划自己采购的路线。
乌市里卖日常用品的巴扎。
-
千年不朽之树(图集) 只剩下外皮的胡杨树还依然屹立不倒。
林俐/文 传说中胡杨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树,可以活上三千年,死后却又三千年不倒,倒下后,又三千年不朽……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上地70公里处附近,就有一大片的野生胡杨林。即便传说可能有点夸大,但是胡杨可以在相对缺水的沙滩中生长得极其茂盛,也还真是不简单。
枯死的和绿意茵茵的胡杨树共存。
沙漠公路边上的野生胡杨林。
-
等不着的班车 塔河客运站等候班车的乘客,做姐姐的要安抚等待得不耐烦的弟妹。
林俐/文 在辽阔的新疆,一些偏远又小的地方,班车少不说,有的甚至没有定点的班车,人数凑齐了就开车,人数不足就不走,有时候等上一天都不一定能够离开。
但在小地方的车站,漫长的等待往往能让我听到许多故事。除了等待得百般无聊的乘客们会互相攀谈,当地居民偶尔也会过来和陌路人打打招呼,话家常。
小地方的客运站说不准什么时候班车回到或者会开走。
有的小地方只有一条主道,简陋的车站往往就设在主路边上,没有所谓的售票厅或候车室,只有一个小土砖房,里面有桌椅,供唯一的值班人员工作,小房间里还会有一幅帘子,其后面是一张简易床,供员工休息。土砖房外则放着长木椅或一排塑料...
-
画中有话(图集) 林俐/文 我漫步在吐鲁番市葡萄乡一带时,见到许多房子的外墙都刷上了色彩鲜艳的壁画。据悉这些壁画是由当地政府的文化宣传单位派出人员绘制。大多壁画的内容以民族团结为主题,有的则突出当地维吾尔族人的风土人情和欢愉生活。壁画主打人物,附带简短的标语,以汉语和维吾尔语标注。这些“用心良苦”的壁画似乎都画中有话,我把部分的壁画拍摄下来,大家慢慢领会吧……
葡萄乡里许多沿路的房子外墙刷上了“用心良苦”的壁画。
-
细水长流不再 吐鲁番盆地里处处可见到葡萄庄园。
林俐/文 在吐鲁番处处可见到葡萄架子——城里的行人道上,农村人家的院子里,当然还有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只要一站在葡萄架下,就会感觉到吐鲁番火炉般的气温顿时凉却下来。
把床横架在水沟上可以睡得更凉快,更香。
走在葡萄庄园里,总是可以听到...
-
火焰山脚下开荒 一条车辆来来往往的国道成了庄稼和火焰山的间隔带。
林俐/文 生长于热带国家的我,一向自认“抗热”能力高,但在新疆的吐鲁番,我还是有点扛不住了。“今天才40度(摄氏),不热,冷饮都不好卖。”一个在街边摆摊的小贩对我说。
吐鲁番盆地也被称为“火州”,而盆地中最热的地带则非火焰山莫属了。传说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蹬翻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几块火炭从天坠落在吐鲁番,形成了烈火熊熊的火焰山,后来孙悟空借用芭蕉扇灭了大火,冷却后形成了今日火红颜色的山丘。
一部古典小说《西游记》比任何古代游记或史记对火焰山的记载更有传播效应。今天被开发的火焰山售票景区内就有孙悟空、猪八戒等的塑像,还立着一个世界最大的温度计向众人证明这里有多热。
...
-
- 林俐:1975年生,马来西亚华裔。喜欢上路的感觉,出走成瘾,每隔几年辞掉工作四处周游。曾任英文编辑,为经济观察报国际版撰写文章,后任总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