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 页 > 美国大选 > 记者日记

带一本书去“德州”

    
作者:程明霞
发布日期:2008-03-03

2月29日 北京 晴

得知我要去德州(德克萨斯州),T说:“哦,我嫉妒你!”

T是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一位年轻官员,他说他都还没去过德州。而他的同事,年长的C也说自己去过中国的许多城市,却还未曾去过自己祖国的德州,“等你回来时,Michelle,你会比我们两个美国人更了解今年美国大选的状况。”

我于是问两人:你们支持谁当总统?

年长的C说:“我是民主党人,但我还没决定要选谁。你知道,真是太难选择了”。年轻的T立即说:“我不属于任何党派,但是我已经有了我的决定,我选奥巴马!”他甚至兴奋地举了举拳头。C于是说:“奥巴马,哦,不,他没什么经验。”T立即朝他年长的同事甩了甩手,对我说:“他是老人家了。”

这是2月底的北京,在一家山东餐馆。看着午餐桌上坐在我对面的两个美国人就这么争了起来,我开始想象美国的街头、餐桌、办公室、酒吧该有多少热烈争吵的场面。记者天性中喜好冲突、唯恐天下不乱的基因让我心头窃喜,愈发期待这次德州之行。

应美国国务院外国媒体中心的邀请,我和其他20多个国家的记者将在3月1号到11号之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Texas)的三个城市采访美国大选党内初选德州站的状况。

辽阔的德州拥有数量不菲的选票,对民主党内两位——“经验女士”希拉里和“变化先生”奥巴马——长久僵持不下的候选人来说,德州是枚分量极重的砝码。拿下德州,奥巴马才能将微弱优势锁定为胜局,而丢了德州,希拉里基本上可以永远放弃自己的总统梦(她今年已59岁了),回去纽约州继续做一名出色的参议员。

德州一战的关键性无须赘言,2008年美国这一场漫长大选的意味深长更不必多言。《经济学人》(Economist)总编辑Daniel Franklin为杂志2007年终特别号撰写的卷首语,开篇第一句话是:两件大事将勾画2008年的世界图景,美国大选和北京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还在倒数中。虽然除了体育化之外,它已经被政治化、商业化、娱乐化。。。让它看起来似乎比美国大选更复杂,但它的悬念揭晓却不会像美国大选这般拖沓。

CNN名不虚传,它的口号就是“第一个知道”(Be the first to know),互联网的丰富浩淼自不用多言。所以,发布信息与介绍背景的工作,就更多交给他们做。我既不比CNN快,不比互联网丰富,也没有专家的深刻,能与你分享的只是这一段旅程中鲜活的所见:天的颜色,人的表情,路边晒太阳的老头有没有投票。。。其实只是去嗅一嗅,这场喧闹漫长的大选究竟在改变什么,它是否让美国的每个城市充盈着不同于往日的特殊味道。

所以,我在两本书:《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与《美国纪行》之间犹豫许久之后,还是决定带波伏瓦的这本《美国纪行》上飞机。稍稍拉开点时间距离,看看60年前法国这位特立独行的女哲学家眼中的美国,和一个年近60的雄心勃勃的美国女人眼下想要改变的这个美国究竟有多么不同。这或许能让我的“德州纪行”更丰富。

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录音笔。。。ok!上路。

(与T、C之间属私人谈话,故隐去姓名。)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