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要闻
金融投资
公司产业
商业评论
观察家
商务生活
今日媒体
研究报告
经济日历
品牌活动

河北公务员
“现在要找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这些经济学家是难上加难啊。”昨天上午,记者来到经济界别委员入住的京丰宾馆,还没向新闻联络员报完“吴敬琏”这个名字,联络员指了指旁边堆成叠的纸条让记者看:“这么多的记者都要采访吴敬琏,他就是开会期间天天不睡觉也来不及啊!”(《青年报》3月4日)
出乎公众预料的是,为“躲”记者,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这三大“巨头”虽然住地安排在京丰宾馆,却不会在这里住下,截至开幕前,要找这几位经济学家的记者都扑了空。
我想,这已成为近年来“两会”司空见惯的现象,主有表现为,一些媒体热衷于追逐“名人代表”、“名星代表”和“官员代表”,他们的只言片语都会被记者如获至宝,甚至“名星代表”的喜怒哀乐,一笑一颦,都会当作“两会”的花絮,来向公众详尽报道。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来自于基层的普通“草根代表”,却成为被媒体“遗忘”的角色。我们不难发现,在每年的“两会”报道期间,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记者的人物专访、记者招待会等,很多媒体镜头对准的是那些“官员代表”或“专家代表”(像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这种各行各业的“大腕”)的面孔,听到的也是他们的声音。那些“官员代表”和“名人代表”在慷慨陈辞,而“草根代表”,多“小心翼翼”地坐在最后排,或埋头做笔记,或洗耳恭听。在这种氛围之下,“草根代表”有被逐步边缘化的趋势。
对那些经常出现在公众事业的专家大腕,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也不能否认,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也未必就能完全体会到那些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对民生问题的具体需求和承受底线。因而,他们也未必能把所有民众所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提出来,并拿出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而那些来自基层的“草根代表”不同,由于他们生在基层,生活在民众中间,最熟悉民众的疾苦,最了解民众最需要什么。所以,在笔者看来,社会需要的是“双音道”两类人大代表,即一种是可以高屋建瓴、研究方针政策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一些人,另一种还要有一种代表,那就是“草根代表”。
因此,媒体在关注“名人代表”、“名星代表”和“官员代表”的同时,更应把媒体的镜头多瞄准“草根代表”,报纸版面给“基层代表”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不仅为了做到下情上达,更为做到平衡各阶层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