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2-20
杨兴云
订阅

深港应共建“国际大都会”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兴云 深港合作已经连续几年成为深圳“两会”的热门话题。近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粤港更有密切合作的实际需求,因此,香港和深圳经济融合,构成一个“经济生活圈”,再度被各界所期待。

深圳市人大常委、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教授是长期从事深港关系研究的资深人士,不久前,其著作的《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原创图书奖。日前,魏达志就深圳特区的发展及深港融合的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经济观察报:深圳市是全国最早探索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特区,30年过去,深圳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经济特区”的使命完成了吗?

魏达志:深圳在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曾经走在全国的最前面,可以说“市场化”是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发展的“纲”,也是整个30年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因此,改革开放30年,深圳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市场化”进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如果要继续发挥示范作用,那么未来改革发展的“纲”仍然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国际化”。

过去我们在市场化方面带了头,现在应该在国际化方面带头,要打破相对传统的封闭体制,建立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体制,因为无论是从主观意愿上,还是客观形势上,我们都必须这样做。

事实上,自中国加入WTO,就意味着中国的国门已经敞开,任何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地区和城市,都将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所以说,从经济层面来讲,深圳作为“特区”,过去示范的是市场化,现在要示范的则是国际化。如果说我们过去是以改革促进开放,那么现在要以开放促改革,使改革和开放形成一个互动的良性效应。并且也要以国际化为“纲”来衡量我们的工作方式。

当前深圳面临着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要求是要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也是时代赋予特区的新使命。我们要以开放型经济逐步替代外向型经济,避免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形成更加自有自主自立自强的经济形态。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深圳国际化的城市定位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呢,具体来说,是怎样一个模式?

魏达志:根据深圳目前的情况,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单独地成为一个国际一流城市,于是就决定了城市的成长路径必须和香港一起来打造。通过经济一体化,打造深港“国际大都会”,把深圳融入到国际中心城市之中,也就是通过深港一体化形成深圳城市的国际化,才是深圳未来必然的路径选择。

共建深港“国际都会圈”是实现深港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模式。实际上,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认为的那样,目前是加快深港合作的最佳时机。

深港应当联合起来,催生区域内一个重要的国际化大都会,不仅其经济规模相加执全国之“牛耳”,而且功能齐备、设施完善,成为亚洲首要的国际大都会。深港两地拥有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2000万人口,足以与纽约与伦敦相媲美。

打造粤港澳经济合作区与共建深港国际大都会,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建设大珠三角城市群,后者是打造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利益是完全统一的。

经济观察报:深圳在产业升级及转型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在这方面,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国家创新型城市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魏达志: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应建立在一个独特的城市创新体系之上。这一体系应该包括: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创新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扩散体系,政府发布创新政策的政策导向体系,技术交易和情报交流的技术服务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人才培育体系,提供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的金融保障体系,培育创业文化与创新文化的文化创新体系,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体系等等。

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应该突出几个特征:

主体性特征。即突出产业为主体,靠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质量、标准、性价比等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创新与科技要素的高投入特征。除了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发高投入,整个城市也需要对创新要素、科技要素进行高投入,特别是在关键的人才、知识、资金方面,都需要进行规模性的投入。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密集性特征。目前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比例非常之大,达到90%以上,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这座城市电子信息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说明在高新技术产业还存在结构性风险,需要在在新材料、新能源、海洋技术、生态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加强投入。

另外还有高附加值和高收益性特征,高开放度和高渗透性特征,较低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特征,优越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特征。

经济观察报:不久前国家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从国家层面认定深圳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对于深圳意味着什么?

魏达志:这一新定位至少有两重意义,首先是体现了中央对深圳特区成立以年来发展成就的一种肯定,说明深圳已经具备了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条件。同时,也意味着中央和广东省对深圳新的期望,期望深圳能够在新时期承担起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和带动更广泛的地区一起发展。

经济观察报:深圳一直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一个基础,这与深圳定位为全国 “中心城市”有何联系?

魏达志:深圳作为一个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在带动内地城市发展的同时,还背负着“走出去”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应该在“走出去”方面领先。在此过程中,“总部经济”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组织类型,应当成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

此外,深圳未来对内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如果通过总部经济的形式来实现,这应该是一个能够实现双赢或者说效益最大化的选择。

总部经济是一种高端的经济形态,它通过产业或企业内部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补优势和经济格局,从而形成使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达到共赢的扩散效应。所以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和总部经济这样一个产业组织形式的定位,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

事实上,深圳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正在借鉴香港发展总部经济的成功模式,近年来已经得到长足发展,而且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深圳总部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讲是顺应了深圳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和产业高度化发展的趋势。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深圳现有总部机构约400家左右,这个数字到“十一五”末期有可能还会大幅度增长。可以说,深圳总部经济已经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例如采购中心聚集,高科技企业总部迅速发展,金融业总部正在聚集,城市中央商务区与各区中心区段也在利用互补优势和差异发展打造各有特色的总部聚集区,深港“总部经济圈”正在逐渐形成互补新格局。

经济观察报: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深港之间有哪些融合点?

魏达志:构建深港大都会、推动“深港总部经济圈”,对于香港而言,不仅可以说明香港仍然为跨国公司理想的营商中心也有利于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互补与衔接,实现两地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深圳而言,由于总部经济所具有的辐射性、共赢性特征,将使深圳进一步自我提升,抓住引进世界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的新机遇。

目前,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创出新高,而深圳是与香港具有诸多共性的城市,这就为深圳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一定要通过两地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共同构建两地优势互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经济圈层,如“深港创新圈”等来共同实现。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