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3-02
王延春
订阅

稳定了就业,就稳定了信心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延春 “保增长”的同时能否“保就业”,这是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判断今年的就业形势?怎样实现就业的有效增长?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

经济观察报: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是否出乎你们的预料?

莫荣: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从而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作为就业主要增长部门的非国有经济,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速快速回落,这导致中国就业形势开始趋紧,表现为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我先后多次到广东、福建和江西进行了调研,发现城镇用人需求有较大的下降,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这种情况是我们多年没有遇到的。经济对就业的影响有一个逐步传导的过程。一般外贸出口对就业的影响会滞后几个季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贸进出口在2008年四季度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情况不能够转好,其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可能会滞后到今年年中才会有更大的反应。

经济观察报:你对2009年的就业形势怎么判断?

莫荣:2009年就业工作面临的难度将更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重要的一点是,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回落,尤其是出口贸易大幅下降,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条,成为了世界工厂,因此,外贸出口的减少,必然对其他非出口型的企业造成冲击。这点尤其值得重视。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说“稳定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莫荣: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中央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密集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比如扩大内需、新增4万亿投资等等,这些措施从中长期看无疑对发展经济、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促进就业有较大的作用。但上述措施的执行有一个落实过程,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到位有一个时间,对就业的作用不能立竿见影,尤其是政府投资只能够用于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拉动GDP的作用比较显著,但对拉动就业的作用相对于私营部门的投资是有限的。因此,当前急迫需要稳定就业。稳定了就业,就是稳定了企业,稳定了劳动者,从而也就是稳定了全体人民的信心。

经济观察报:如何有效开拓就业渠道?

莫荣:当务之急是把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与稳定就业的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日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措施办法,通过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费率,运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引导困难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把维护就业的稳定作为就业工作的首要目标。通过创业促进就业,促进大学生等群体的就业,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其次,把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长期以来,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中,农民工并未纳入统计体系,如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明确要求,将已在用工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另外,要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扶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抓紧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办法。国家还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业保险等领域出台具体措施,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经济观察报:一些地方热衷于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趋势与扩大就业似乎是矛盾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如何协调?

莫荣:结构调整的效应应该引起重视。部分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这是不可避免的。但结构调整的步伐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产业链发展相协调,调整的步骤要与培养新产业同步进行,并积极解决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否则可能会出现较大的社会问题,甚至影响本身经济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如何实现统筹城乡就业?

莫荣:实现统筹城乡就业就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搞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从体制、政策和工作体系入手,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为此,要求政府建立“三个体系,两个制度”,即建立健全管理城乡就业的组织体系,统筹规划和管理城乡就业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提供有效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转移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通过统筹城乡就业,解决农民工就业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