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卫耕地一样保卫湿地
陈勇
2011-03-07 15:43
订阅
记者 陈勇

  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著名农业专家和生态专家杨邦杰。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关注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湿地是他长期关注的一个重点。

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保护农业生产

经济观察报:你一直在关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今年是否带来了相关的议案?

杨邦杰:是的,我在议案中提议切实加强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组织编制好湿地保护“十二五”规划。

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对国家都至关重要,而且这两者密切相连。要保护耕地、保护环境,才能保护农业生产,保护农业的生产实际上也就保护了生态环境。

经济观察报:这两者之间存在冲突吗?

杨邦杰:有,这就要平衡了。一些重要的湿地必须要保护,比如像祁连山这样涉及到水源地的湿地就必须要保护起来;再比如,湖北是千湖之省,这么多湖泊,养殖业可以搞得很发达,对生态也有好处,在这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养殖业可能比种粮更利于老百姓的增收。

以前中国都是南粮北运的,但由于30年来的高速发展,把南方这些种粮的好地都占尽了,都变成了城市,所以迫使我们的粮食生产基地只有向东北转移,使得东北大量的湿地变为耕地。我在农业部负责遥感监测,知道东北好多耕地都是湿地开垦过来的,都是湿地变成的耕地。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是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也是生态布局的变化。数千年来都没有人去改变这个布局。

经济观察报:目前中国湿地保护的状况不容乐观?

杨邦杰:是的,从目前来看,全国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不断退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个别地区肆意破坏湿地、征占用湿地的现象屡禁不止,湿地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这些年,黑龙江、长三角、珠三角、洞庭湖这些地方的湿地,由于经济的发展变成了耕地,大量水稻田都变成高速公路、变成城市一部分,这无论对粮食安全还是湿地保护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若尔盖以前就开垦湿地用以种粮,东北也把湿地变为耕地,现在新疆也是这个情况。

经济观察报:新疆也很严重吗?

杨邦杰:对,但没东北那么典型,新疆的主要问题是湖泊干枯了。特别典型的是艾丁湖,基本都干枯了,一到夏天起风的时候就漫天扬沙,非常严重。长三角、珠三角以前都是湿地,湖口一般都是湿地,现在基本上都变成城市了。目前只有黄河口的湿地保护得比较可以,但那边发展石油工业也带来一些问题。

其实,工业污染导致湿地功能下降。当然,也有冰川水系上升的气候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保护意识不够,地方政府往往会把湿地当作后备资源,没有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

另外,法律政策不健全、法规缺失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不重视,所以我们强调要把湿地像十八亿亩耕地那样来保护。

加强生态补偿和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观察报:是不是两级政府看待湿地有所不同?

杨邦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想法不同,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我们是需要把它保护起来,但保护湿地就要限制牧民的进入,限制牲口的数量,这恰恰是地方政府最不乐意的,老百姓也不一定高兴。这土地是我们千百年来放牧的地方,现在不让我们放了,那怎么行?会出现很多矛盾,必须处理好这中间的矛盾。

地方政府想开发旅游,但一旦开发就会带来比较多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你刚才提到的这种矛盾要如何缓解?

杨邦杰:要加强生态补偿和政府的转移支付,用以解决这部分牧民的生活问题,否则就很难。另一方面,也要教育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要限制牲口的增长,从其他方面去寻求出路。当然最好的就是移民了。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人为干扰造成的,但这样做起来难度比较大,移民问题很敏感。

湿地保护立法:协调难度很大

经济观察报:关于湿地保护的立法,在推进过程中为什么这么艰难?

杨邦杰:现在,关于湿地保护的立法还没有列入到全国人大的基本立法计划。我们国家需要立法的事情很多。很多东西一旦进入立法程序,就涉及土地部门、农业部门等很多部门,协调难度很大。等大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好办了。像以前对林业的认识不够,后来提高到国家生产安全的角度搞林业,就好一些,现在湿地还未到此程度。

经济观察报:如果湿地保护得不到重视,会带来什么样后果?

杨邦杰:湿地是屏障。湿地消失会带来沙漠化入侵的问题。其次,湿地消失会带来水源涵养的问题。所有河流的源头都是一片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地方一定是湿地,湿地消失了,肯定影响我们的生存环境。这几十年的变化已经很大了。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