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柏林墙2
老久 崔卫平
2011-04-14 20:06
订阅

谁拆除了那道墙

作者:老久 是谁推倒了柏林墙?很有影响的看法是里根,或者戈尔巴乔夫的作用。无疑,他们两人有着任何其他政治家不可比拟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不可以夸大。柏林墙倒塌的直接原因是民众。

在1989年的10月,成千上万的东德民众走上街头挑战政府,“我们是人民”的口号响彻东德。几天前还在主持东德40年国庆的昂纳克如果不能诉诸武力,他只能向民众低头,他选择了后者。同时,“人民”还包括了西德民众。东德人一直得到西德人——从民众、企业家、科学家到政治家的同情和支持。没有来自柏林墙两边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撼动,柏林墙难以倒塌。

今天,整体的柏林墙已经没有了,柏林墙已经“升华”成一个符号,深深地铭刻在德国人、欧洲人和世界民众心中。柏林墙的建立象征着挑战和蹂躏普世价值,柏林墙的倒塌则象征着普世价值的永恒。因为,普世价值如同自然界的公理。

知识分子的角色

作者:崔卫平 在知识分子之间,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对柏林墙的倒塌开始了从未有过的热烈讨论和争论。

生于1927年的格拉斯在很长时间内被誉为“德国的良心”。 他看待两德统一,基本出发点是德国曾经制造奥斯威辛这样的人间地狱。他担心统一的德国会重蹈覆辙,德国会因为统一而再次变得富有侵略性,加害于他们的邻国。他宁愿采取一种“苦行主义”或者 “自我惩罚”的路线——德国人无权统一——作为对于曾经制造纳粹德国的持续惩罚,德国的分裂必须被接受。

哲学家哈贝马斯首先肯定的是公民之间的政治认同,他放弃了“文化民族”的概念,而力图重建统一的德国民族的政治概念。两德统一,哈贝马斯担忧的主要问题是:当联邦德国以其经济实力而将民主德国“吞并”,便剥夺了民主德国公民们在政治上的自决权,他们不是以民主的方式加入进来,而是以拥抱德国马克的方式。

右派学者马丁·瓦尔泽则认为德国人的无力在于缺少自信,缺少自信在于他们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另一位右派学者博雷尔在“民族”的概念中注入的是“集体的记忆能力”,记忆与民族的整体性是互相共存的。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