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个dot-commer
许知远
2011-04-14 14:56
订阅

作者:许知远 出版日期:2001.4.16 D1版

1999年5月,我坐在光华长安大厦张朝阳的办公室,对面的被采访者向我讲解着他如何说服风险投资商,如何创办公司,以及入选《时代》全球数字精英50人的感受。我知道,空气里飘浮着一股挑逗与不安的气息,我希望5年后,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将比眼前这位36岁的老年轻人更富感染力与表演性,那时我也不过27岁。

1999年的夏天,北京的空气里充斥这种蠢蠢欲动的气息。

我突然发现,我周围的同学都已经开始讨论休学创业的问题了,而在北大东门曾经拥挤了文学青年与艺术青年的雕刻时光咖啡馆里,时髦男女频率最高的谈话是“我做一个网站”。新浪、网易、搜狐这样的名字变得如50年代的东风汽车、灯塔肥皂一样出名。人们说起pageview、VC、CEO、天使投资、dot-com这样的名词,就像说油条、豆浆一样娴熟。

据说那时的中国上空到处飘荡着美元与港币,只要一份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分一杯羹。我知道自己不是马克·安德森那样的技术天才,也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我不想错过这股潮流。

1999年11月,我们这家50人左右的网络公司成立了。我坚信,我一生中最快乐的工作时光是在这家公司最初的三个月度过的。

而在此期间,dot-com的泡沫愈发美丽。在狂热达到巅峰之后,危险即将出现。

2000年9月开始,dot-com的大幅度降温已经开始。自10月以来,一些曾经牛气冲天的网络公司传出了裁员的消息。而那些曾经沸沸扬扬的年轻的校园创业者,大部分都灰溜溜地回到了校园,他们没有让自己变成神话。

到了2001年1月,已经没有人反对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美国的dot-commer正在大批主动或被动地离开新经济公司。

作为这场运动临近尾声的参与者,我心怀莫大感激地回忆起这场运动。这是一次启蒙运动,由于背后强大的资本力量,它的启蒙效果比仅仅的学院派的呐喊有效得多,中国的年轻人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魅力。

当然,我不会否认在任何一场运动中,大多数人永远是盲从与愚蠢的。就像所有人都误解dot-com仅仅是一种追求财富的集体行动。对于更多的普通的中国青年来说,重要的是,他们参加了这场可爱的狂欢,大把地花着别人的钱,然后为自己的青春无理由地喝彩。尽管,他们将来注定平庸,但至少他们拥有了可资回忆的东西。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