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企业巨变感受祖国发展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60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我也来回顾一下我工作的单位走过的51年的光辉路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化肥又是粮食生产的支柱,1956年在召开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期间,国家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兴建一批国产化的大型氮肥厂,这个光荣而艰巨的首建任务交给了上海。1958年1月上旬,一艘载着当时上海市领导陈丕显、曹荻秋、魏文伯等特殊乘客的小火轮,沿黄浦江朔江而上,进行选址考察,最终确定了将吴泾“老俞塘”地段作为吴泾化工厂(吴泾化工有限公司前身)厂址,中国化工发展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1958年6月基建正式动工,不到一个月就盖起了第一幢厂房。不久,变电所、消防站等建筑一幢幢从芦苇滩上拔第而起。1961年12月23日硫酸车间率先厂出合格厂品。1962年11月17日,我厂首建的中国第一套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安装和自主开车的年产2.5万吨合成氨高温高压化工装置试产成功。“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都报道了这个重大消息,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真、荣毅仁、习近平若、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巡视过这里。
运行四十多年来,作为全国知名大型国有化工企业。吴泾的这套装置产能不断地扩大,到上世纪90年代初,已达到年产12万吨,共贡献产值超过30亿元。直到2007年停产前,它还在源源不断供给金山石化生产所需原料。但时过境迁,进入二十一世纪,它的“落伍”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固然不能回避它曾经的先进,可现在它是能耗大户了,每年要排放工业废水160万吨,工业废气3亿标准立方米,固体废气物3.8万吨,二氧化碳30万吨,能源消耗24.6万吨标准煤。这些数字都预示着它到了不得不退役的时候了。对于吴泾公司,产品结构将会因它的退出发生巨大的改变,而带来的益处并不会马上显现。但自从中共中央提出了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后,吴泾公司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关闭合成氨装置,为上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经过数月努力。合成氨装置光荣退役,而替代它的就是那套产品附加值高、生产能耗低,适应新时代的30万吨醋酸生产装置,这也推动了整个吴泾公司朝着精细化工、高端发展、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现代化方向发展,这个可喜的消息也曾被刊登在《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上,让所有吴泾人为之振奋。
吴泾公司至今仍在造就辉煌,公司依靠自主技术建设的年产30万吨醋酸生产装置正代表着企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吴泾公司虽是一家拥有五十年历史的国有老企业,但在着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历经磨难,劈波斩浪,昂首向前。如今,这个现代化的企业更闪耀着它独有的光辉。200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公司,亲切看望慰问广大干部员工,并嘱托吴泾人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相信,靠着着一切,它仍然能继续伫立在现代化的上海。如今的醋酸装置让它又一次来了一个“鲤鱼跃龙门”。那么日后,它一定能自如地辗转于时代每一个挑战的转角,造就出新的辉煌。
从我公司五十一年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我们可爱的祖国六十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放眼望去,时代伟人的宏伟构想,正在神州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冰早已打破;“科技星火燃遍大江南北”,“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正实施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有较大的跨越。党的十七大又吹响新的号角,相信,有邓小平理论、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科学发展观为新的航程掌舵,有亿万英雄儿女的不懈奋斗、顽强拼搏,就一定能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 危中求机 强化本土 ——中国企业在金融海啸下发展思路探讨 | 2009-09-21
- · 金融海啸下中国企业的发展策略 | 2009-09-21
- · 下个十年: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契机 ——兼论红塔集团的“世界领先”新战略 | 2009-09-21
- · 被模糊的创新:创业板首轮过会企业追问 | 2009-09-20
- · PE仍在“抗周期”防御性企业估值抬升 | 200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