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7-24
罗 舟
订阅

中州大地腾油龙 ——河南油田创业纪实

“中国第十六个省出油了” 

  1971年8月7日,是值得在河南省石油发展史上大书的日子。由3249钻井队钻探,13团作业五连试油的南五井出油了。这一喜讯立即传到石油部。当时,正在国务院参加会议的康世恩部长,在会上向国务院报喜:“南阳发现了工业油流,河南省是我国第十六个出油的省份了!” 

  从1970年到1972年4月,江汉四分部十三团在南襄盆地钻井29口,进尺64442米。其中在南阳凹陷钻井24口,进尺58060米,这当中10口井见油层,4口井有油气显示,钻探成功率41.7%。他们不仅突破了河南省的出油关,为以后来这里建成年产200万吨的油田开了个好头。还有一层意义是在全国大搞“三线建设”的背景下,在祖国的腹地发现了石油,而且这里原油的地蜡含量特别高,凝固后上面可以站人。当时作为战略物资的地蜡是国内最紧缺的物资,需要进口,正好在这里得到解决。他们是幸运的,因为在当时部署的“三西”勘探中,只有豫西发现了石油;他们是光荣的,因为他们是年产200多万吨原油的河南油田的开路先锋!  

  豫西的勘探局面打开了。石油部同时任命了杜志福、乔二虎、朱树德、孙麦则、邓玉兴、郭生吉等11名领导干部,该年5月1日在新野沙堰召开了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的成立大会,因而南阳油田在1978年以前又称为“五一”油田。 

  牵出三只大肥“羊” 

  在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组建的初期,有困难,更有豪情;有失败,更多的是成功。1972年,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只有9部钻机,4口采油井,不到200平方米的草席棚房,这就是所有的家当。但这难不倒一贯就有“先生产、后生活”传统的石油人。没有房子,他们就像当年子弟兵一样借民房住。民房不够,便自己学着扎芦席棚。机修厂的工人,用旧法兰做砧子,硬是用小炉匠的手段,造出了爬犁房基础。车辆少,吊车更少,井队搬迁时,人能搬动的不用车拉,架子车能拉走的不用汽车。有些实在不能再分解的大件,吊车吊不动,就挖地坑,让汽车先倒进去,把车厢板和地面找平,用撬杠把大件撬到车上,然后再把汽车拖出地窝子。装的时候是这样,卸的时候也要如法炮制。不要以为这样干就慢了,他们也曾用这种方法创造了“当天拆,当天搬,当天安装,当天见进尺”的纪录。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原来发现的基础上,基本探明了魏岗、东庄油田的储量,又发现了张店油田。根据勘探形势的发展,1973年11月7日,石油部决定将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改为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依照康世恩的指示,制定了“立足南阳,着眼全河南”的勘探方针。康世恩对杜志福说:“志福,你就扛着钻机在河南到处给我戳,戳出油来,准备好后备战场,我就组织人去会战。”这一“戳”,不仅戳遍了河南25个中小盆地,还戳到山西、山东、安徽的境内,戳出了一个濮阳油田和一个泌阳油田来。 

  按理说石油工人的斗争对象是地下,主要对付井喷、火灾等“敌人”。可是头顶青天,脚踏大地的钻井工人,有时也不得不和老天斗一下。那是1975年8月,3249钻井队在远离基地的周口地区项城县钻探周参5井,持续几天的大晴天,他们的钻探相当顺利,井深已达2300多米。他们不知道,这时和他们相邻的驻马店地区正遭遇着百年不遇的大洪水。8月7日10时左右,一片洪水从西南方向浸透了井场,这时才从公社通知社员的大广播里知道一场大水就要来了。队长黄光治马上召集队里党员骨干开会,决定不管什么情况,抢救国家财产要紧,开始紧急井下循环,准备起钻。半夜12时,大吊钩开始把钻杆一根根起出地面,同时,洪水也在不断地涨,芦席棚宿舍进水了、食堂进水了、发电机房进水了、柴油罐被浮起来了……千头万绪,黄光治果断指挥。用千斤顶把发电机举高,继续发电保证起钻具,用钢丝绳把油罐绑牢,油是国家的,不能冲走。到凌晨4时,2300多米钻具全部起完,洪水也涨过了房檐。120多人,包括四户家属,7个小孩,以及被救的老乡全部上了钻台,上了井架。到大水全部退却后检查,人无伤亡,设备无损。3249队被石油部命名为“英雄钻井队”。 

  继南阳发现油田之后,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又在濮阳、泌阳发现了油田,康世恩风趣地说:“你们牵回了三只大肥羊(阳)”。正是这三只“大肥羊”,使河南这个以产粮产煤而闻名的省份,又成了全国第五大产油省,最鼎盛的年头,全省原油产量近千万吨。 

  为了原油上亿吨 

  1977年春天,依照国务院的决策,一场产能建设大会战在南阳盆地拉开了序幕。钻井工人是油田开发的先行官,更是一马当先。32775钻井队接到参加会战的命令后,只用四天时间就从千里之外奔赴工地。他们抓紧时间安装钻机,到工地39小时就开了钻,第一个月就创造了六项钻井新纪录。 

  由于全体参战人员的苦干、巧干、拼命干,到1977年底魏岗、双河油田投产,形成了百万吨的产能。1978年全国石油战线有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那就是突破原油年产徘徊在1亿吨之下的被动局面,跃上1亿吨的新台阶。经过层层动员,参战的职工、家属们情绪激昂,精神抖擞,大家表示:“为了原油上亿吨,小油田也要作出大贡献!” 

  产能建设会战是大兵团多兵种的会战,是综合系统工程。如果说纵横几百里的会战工地如同沸腾的大海,那么,我们在这里记叙的只是河南油田人的几朵浪花。 

  这是1977年12月26日,作业四队在下二门泌7井试油时,突然发生强烈井喷。井口喷出的油气柱高达20多米,有20多人被天然气熏倒。他们在抢险队员的腰里栓上绳索,前边的人被熏倒,马上被站在外围的人拉出井场,重新上人。作业四队的每个职工从头到脚、从外到里衣服都浸透了黑乎乎的原油。该队职工临危不乱,在队干部的组织带领下,硬是连续三次冒险抢装井口和采油树,制服了井喷。 

  1978年盛夏,江河联合站抢建5000立方米原油大罐的组装任务。职工们下定决心:“宁吃千般苦,愿流万滴汗,奋战一昼夜,拿下一具罐。”石万福、张学文等领导一直盯在现场,给焊工们端水、递焊条,甚至抡大锤砸钢板。石万福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他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榜样鼓舞着群众的斗志。有事的人不请假了,有病的人不愿休息,眼睛被电弧光刺得流泪、红肿的人,也坚持不下火线。罐内温度高达56℃,有的人连续昏倒数次。胡正寿在罐内指挥,半小时换岗,出来时衣服上的汗水直往下流。他们一昼夜喝了48桶冰水!经过22小时的奋战,终于提前两个小时顺利完工。 

  负责汉江穿越施工的管道二处,在1978年6月17日沉管时,恰恰事前准备的两条重200吨的拖船和一条45米长的气举船,在距汉江九华里的唐白河搁浅。如请地方拖驳,对方每天要租金1700元,至少需九天才能把三艘船拖到汉江。为节省国家投资,全处职工一致要求下水推船。他们说:“愚公都能移山,我们石油工人为啥不能推船!” 

1978年,石油战线百万大军喷薄而发的热量,无与伦比的高涨干劲,终于结束了全国原油产量在1亿吨之下徘徊的局面,攀上了1.04亿吨的高峰。石油部发了贺电,称赞河南油田人为全国原油上亿吨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