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7-24
贺建新
订阅

从固定到移动,见证通讯工业的崛起

60年代,从我记事起,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工农业产品,大多都是靠外进口,且名称前都有一个“洋”字,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只有那笨拙的手摇电话叫电话机。那时的手摇电话,只有集体和单位才有,个人接、拔个电话,要是“关系户”才行。由于通讯工业的落后,手摇电话倒也让人神奇了一些年。曾记得,我的一位堂姐高中毕业后补员到父亲的单位,当了一名总机话务员。节假日我到堂姐的机房去,总看到堂姐戴着耳机话筒,坐在一架带几排插孔的机器前,不时一边对着话筒说话,一边从机器平台上抽起一根带金属头的线绳插进插孔,等堂姐有空隙时,我好奇地问:“姐,别人的声音能从很远的地方通过电话线传过来呀?”
  “能呀!”
  “能听出是男是女吗?”
  “当然能,还能听出是老是少,熟悉的还能听出对方是谁。”
   我惊奇极了,电话竟有这么神奇?那时我己经九岁了,比起现在三岁孩子都懂得打电话给爸妈,回忆起那时的傻样儿,真是无知得可笑!但我不知道,那时的无知,是国家不够发达造成的。
   那时电话远没有进入家庭,国营、集体单位也多是一个单位才一部电话。堂姐的单位是人民公社,政府机关的总传达系统。总机室里,仅一部电话都是手摇的,每次打电话得像晒谷场上摇风车似的“呜呜”猛摇一通,而总机话务员除了要询问转接单位和进行转接操作外,每次转接过程中,还要不停地揿动线绳所对应的按钮以使接入方的话机有振铃声,直至对方传来接电话的声音。
    80年代初,我应征入伍到了部队当上了话务兵,电话已比较普及了,直通基层连队,较大的连队通常都有一部电话直通外线。打电话也不必手摇和人工转接了,只要在圆盘式的电话号上来回拨动几下,即可自动接通电话。但电话仍未进入家庭,除了少数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外,普通一兵如果有事要打个电话回家那是很难很难的,想通过电话找谁,打过去接的人总不是要找的人,总要等接电话的人大呼一声:“某某某,你的电话!”要找的人才姗姗来接。
    从部队退伍返回家乡后,电信技术己发展到程控电话时期,国家也放开私人安装电话的限制,电话才开始进入普通家庭,但那时初装费和使用费用都很高,装的人少,有的人虽有能力装,却不愿装,怕装上后成了街坊邻居的免费公用电话,带来不尽的烦恼。如要选一个带“8”的号,还要找关系,送人情,得加几百块钱才能如愿。几年以后,费用降低,装的人日渐增多,电话才开始在家庭慢慢普及。
    转眼到了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经济的飞跃,有钱的个人、商家、老板,手持“大哥大”,活跃在大江南北,倒是让人眼热的。实在地说,像我,一个平民百姓,没有上万元,根本没那个福享受。就是想,也是痴人入梦,可望而不可及呀!
    怎料,21世纪的到来,通信在三湘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移动巨塔立于城乡的山野、田头,一部部手机出现在工人、农民的身上……手机,成了城乡人一道亮丽的风景。
    由于工作的需要,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我用省吃俭用的2000多元积蓄,买回了一台手机,到移动公司选了一个号码。莫小瞧这小东西,还真方便、蛮有味的,交完钱,办妥手续就可用,走路,坐车,屋里,房外,中国,外国,只要按几下键儿,就可以联系到对方。刚买时,左邻右舍及周围百姓,像看“西洋镜”似的,里外围个水泄不通。我用了半年,妻子看着眼馋了,直要求也用用玩,体验体验是啥味儿。刚开始,我还有点不情愿,心怕妻子把“宝贝”弄坏了。妻子用用又何妨?于是,和妻子立下了“君子协议”:俩人轮流使用,谁外出谁就带上,在家里的有事就用宅电。
   有一次,我和几位朋友在外走动走动,忽然,阴云密布下起了大雨,我们赶紧躲到屋檐下,衣服还是被雨点淋湿透了。初冬时节,还是有些凉意,还不时打着冷颤。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老在这里呆着吧,又怕淋湿了着了凉患感冒。这时,我赶忙取出手机,逐一向朋友家打电话,不到10分钟,雨衣、雨伞纷纷送到身边。友人的妻子们都不停地夸奖:“咯东西真好,谢谢你呀!”
   一天中午,我正在家里看报纸,突然,家里的电话响了,我猜想是妻子拿手机打的,一接电话,果不其然。妻子在电话里说:“我今个儿买的东西多了点,拿不动了,你来接我吧。”我说:“你喊个慢慢游回来,用不了多少钱!”妻子像个孩子似的撒着娇,非要我去接。见此,我放下心爱的报纸,急急忙忙下楼赶到市场。一看,只见三、四个女子在一起嘀咕着笑呢。再看妻子所买的东西,也并不多。顿时,我心里明白了许多。这时,只见妻子拿着手机高兴地说:“看,怎么样?还是这玩艺儿管用吧!招之即来,挺方便的吧!”
    由于工作的原因和家庭生活的缘故,妻子失业后不得不到外地去打工。这对于我们夫妻而言,有着诸多的不便和难言的苦楚。我俩为了联络感情,倾吐相思之苦,则只能在公用电话亭里情意绵绵。回想片言只语,仔细体味,又不失为一种美妙的缓冲剂和新鲜剂。幸好此景不长,我们摆脱了“经济危机”,妻子也玩上了手机。8小时以外,都是我与妻子相通的空间。月底,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这个月的工资都被手机呷了”。妻子没有丝毫责怪的意思,还自豪地说:“只要夫妻感情好,破点话费算什么。只要夫妻感情深,用点资金莫认真”。其实,一个月,连吃带用几百元的工资,妻子心底里还是蛮痛惜的。因为,我知道,那没有钱的日子是个啥样子。俗话说:节节俭俭好兴家。就这样,我们除了特殊情况打个电话问声好之外,更多的时候就是用手机发短信表达思念之情了。
   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喜爱读书看报的我正沉醉于书报之中,这时,手机里一曲优美的《老鼠爱大来》响起,我打开手机一看,一条短信映入眼帘:“老公老公,身体放松,注意保养,早点休工。”短短几字,情真意切,我仿佛看到妻满脸笑容手捧清茶飘然而至,让我精神十分振奋。我知道,妻刚刚上夜班下班,我抓住时机,三两下撰写了一条“今夜星空万里,老公真的想你,怕你孤单寂寞,短信传递给你,同时带来祝福,愿你开心无比,仿佛听见笑声,甜蜜一定醉你。”短信发过去。果然,妻不负我望,又发来一条短信:“浪花朵朵为装扮海滩,繁星点点为点缀夜幕,春雨丝丝为滋润万物,温情短信为祝福平安。愿幸福与福星钟情于你,快乐和开心陪伴于你,健康与青春常驻于你,老婆和情感追随于你”我读着短信,进入了温柔甜蜜的梦乡。
   时空的距离,让我们品尝着小别时的一丝苦涩,也让我们体验着相逢时的那份甘甜。手机,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功能,却缩短了我与妻之间的距离,成为我们夫妻互相关爱、传递情感的表达方式。这正如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令人珍惜、感动的细节一样,需要我们去寻找、运用和记忆,使无数个不经意间的感动点缀着我们幸福的婚姻生活。
   如今,通讯工业的快速发展,从固定到移动,由移动到G3可视电话,已遍布城乡,遍布家庭,成为世界上拥有手机最多的通信大国。手机上也“花样百出”,彩铃、彩信、音乐、上网、游戏、拍摄、电影、电视、新闻新颖缤纷,想说就说,想看就看,想动就动……
   电话的变迁,通讯工业的发展,让我们见证了祖国60年来工业的繁荣、发展,见证了伟大祖国在世界的强大、崛起。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