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的浪漫构想
孙骏毅/文
一
苏州是一个漂在水上的美丽城市。
小桥流水人家,古典苏州因为水才有了精致的园林,婀娜的小巷,纤巧的楼阁,柔曼的话语和慢条斯理的生活方式。
水造就了苏州,苏州也因水而富甲天下。2500多年前,“新苏州人”伍子胥造“阖闾大城”至唐宋时城内水道体系已相当完备。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约82公里。到清嘉庆年间,部分河道淤塞,城内河道总长减至关40多公里。沧浪区位于苏城南部,城内主干道有二横二直流经区内,南园水系分布于城南,城内河道总长度19。15公里。外城河总长的一半流经区内。
苏州人家饮用水大多取自河道、水井。清末明初,城内约有水井1500多口,但由于河道淤塞、人为污染等因素,苏州水的水质越来越差。在没有自来水之前,胥门、葑门、阊门都有专门卖水的地方。当时苏州专门有一种舱肚很大的木船,是专门到胥江和太湖的汇合处去取水运到城里来卖,水质清洌,是大户人家和大茶馆里的饮用水。20世纪30年代起,很多苏州人家就开凿深井或安装小型给水设备以解决饮用水的困难。
1925年12月11日,有一个叫许明博的人邀集16个朋友,在位于观前北局的青年会里开会,第一次提出筹建自来水厂的设想。当时在上海租界里已经用上了自来水。许明博的提议虽然仅仅是一个浪漫构想,但与会者闻之还是感到欢欣鼓舞,都说苏州早就应该建个水厂了。大家推举许明博来起草关于创办自来水厂的征求意见稿,印出来散发到社会上去,征求各界意见。许明博非常兴奋,连夜起草征求书。征求书中说:“苏州虽然不乏水源,但水质恶化,我等饮水之难日见显露,市民翘首以待,筹建自来水厂乃当务之急,诚望社会各界鼎力相助。”这份征求意见稿散发到社会上后,获得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响。当时的《明报》以《许氏等众发倡议 自来水流到姑苏 》为题刊出这一消息,使一个关于自来水的浪漫构想更加深得人心。
许明博深受鼓舞,那些日子里,他数度去上海察看水厂,成天在为苏州水而奔走呼吁。
第二年元旦过后,许明博等人又在青年会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筹建水厂的诸多细节问题,把一个浪漫的梦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可是一谈到钱,难题就出来了:谁来出钱?怎么向社会筹钱?创办水厂这样的公用事业,建厂费用、管道铺设、终端服务等费用不是个小数目,仅仅靠社会募集或几个商家的赞助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许明博等人只是一些书生,本来也没有多少经营理念,更精细的预算是拿不出来的。一个粗线条的多少还带点浪漫色彩的方案,在一个“钱“字面前触礁了。于是。这件事便不了了之。许明博大失望,与一起做着水梦的朋友说起这件事时,还忍不住眼泪汪汪地赌气说:“我许明博这辈子办的最傻的一件事就是想去办水厂了,生不逢时,奈何煞哉!”
可是,办自来水厂的梦想并没有在苏州人心中冷却。事过不久,果然又有人出来为筹建水厂的事情奔走了。1927年5月22日《明报》载:“苏州人士姚某等,拟请旅沪巨商贝润生为发起人,集股创办苏州自来水厂,选择在胥门或葑门外设厂,吸取太湖之水,以供应城内饮水。”这个消息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城里百姓一时传得沸沸扬扬,有眉有眼的。不是吗,人家把厂址都选定了,出资人姓甚名谁都心中有数了,下一步就是建厂引水了。
可是,老百姓等了很久,就是不见水厂的动静,连报道过这件事的《明报》也再无下文。不知是资金短缺还是办厂的难度委实太大,这件事一拖就是3年。
原来居住在王天井巷里一位姓刘的老伯说:“我那时听到城里人可以用上自来水时,高兴得困不着。我们这个大院里几十家人家合用一口井,左邻右舍为用水常常要吵相骂,现在好了,苏州要办水厂了,听听就让人快活。可是我等呀等呀,这‘八’字就是没有一撇。唉,那年头,办水厂难哪。”
二
1930年8月1日,《明报》上豁然刊出一则消息,说是南洋华侨许亮丞准备出资100万元(法币),在觅渡桥堍开办自来水厂。苏州商人张云博热烈响应,将邀集地方各界人士对资金再做预算,共同承担建厂费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苏州城里的老百姓对自来水的热情又一次被鼓动起来,不少有钱人家甚至去打听申请铺设自来水管道的手续,有些心急的人几次三番跑到觅渡桥来察看水厂的位置,看看有没有动土了。《明报》的消息有头无尾,随后竟连一点风声都没有。问市政部门,对方说不出个所以然;再问商会,商会也说不清楚。这件事雷声大,雨点却一点没有,其结果与前几次一样,也是不了了之。之后,苏州人的“水梦”进入了更长的梦境。
1934年春夏,苏州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城里的河道搁浅了,不少人家的井里干涸了,“钱笃召求雨”也不灵了,城里人因饮用水短缺发生恐慌。尤其是观前街上一些老字号商铺,用水大户,更是火烧眉毛,几次三番要求递上“请愿书”,要求政府出面解决水荒之患。迫于市民的压力,地方当局不得不把建造自来水厂的构想拿到会议上来讨论。当时构想了两种方案,一种是成立水务公司,由民间筹资,在盘门或葑门的护城河边建造水厂,进水口放在胥门外,引用与太湖相连的胥江水;一种是由地方当局出面以发股方式集资,水厂放在胥门外,直接引用太湖水。这一次讨论看起来是郑重其事了,连具体建厂步骤、日期都张榜公布了。苏州人喝上自来水的夙愿真的要实现了。
就在这时,老天下雨了,连着半月的大雨,解除了旱情。“水”的呼声不那么强烈了,那份“请愿书”就被扔进了字纸篓。地方当局本来是迫于旱情压力才来商讨建水厂的事,并没有落实哪个部门具体去做这件事。旱情一过,苏州水的浪漫构想又一次落空了。《明报》上刊出一幅《远水不解近渴》的漫画,画面上是一个建造自来水厂的方案,上面有几棵快要渴死的禾苗,愁眉苦脸的农人望着老天问:“自来水啥辰光流到家门口来呢?”
等待,总是遥遥无期!
上海《申报》一位姓葛当时到苏州来采访,听说这件事后写了篇杂谈,文中揶揄说:“办水厂对苏州人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已。一枕黄粱,固然煮得香喷喷的,但醒来后发现无非只是一个梦。”
三
1937年11月19日下午4时,日军海劳原部从娄门进如苏州城,进城后就开始放火、杀人,从接驾桥、东西中市到阊门石路,沦陷的最初三天里,日夜火光冲天。据《苏州文史资料》不完全统计,全城百姓被杀者约980多人。
在这样的混乱情势下,谁再会去做浪漫的水梦呢?
据《江苏敌伪档案》透露,在1942年,伪江苏省府(当时省府设在苏州)曾经讨论过一个办水厂的方案,在白洋湾或胥江与太湖交接处选厂址。被邀去参于讨论方案的工商界人士都表示赞同,建议水厂应该更靠近太湖水源地。建厂资金由政府收的税金中拿出一部分,工商业参股一部分,用水市民集资一部分。这个方案让青旸地的日本领事馆知道了,派员来游说要由日本人来承建和经营水厂。这消息传出后,苏州市民纷纷报以嘘声,因为前一阵为电厂事就与日本独资的电业公司发生过激烈冲突,闹到罢电、罢市的地步。日本人要插手水厂,苏州市民当然不干,连原先想出资办水厂的民族工商业者都抽身而退了。这个水方案甚至还没来得及变成图纸就胎死腹中了。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当时的吴县临时参议会上,有人提出一个议案,建议当局约集工商界商议,2年内把自来水厂建起来。议案很快得到响应,各方都动起来了。吸取前几次虎头蛇尾甚至是有头无尾的教训,这一次特别成立了“自来水整理委员会”,挂牌办公,一方面是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是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去上海水厂取经,各路人马风风火火活动起来。同年8月,苏州第一份比较详尽的《给水工程计划》经苏州自来水整理委员会审定批准。在这份计划中,设计供水人数310471人,按每人每天用水32。5升计,日供水量不低于9500万升。按这个标准配备取水、净水、供水装置,所需资金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委员会的头头脑脑们为难了,不得不叫工程技术人员再度修改设计,拿出了一个《简化之苏州自来水厂第一步计划》,比原计划压缩了三分之一,砍去快滤池和清水池各一座,消防龙头也减少了50只,全部费用压缩在60万元(法币)。便是这样的削头去尾,水厂方案还是一纸空文,因为地方当局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来,这个像模像样的方案再度搁浅。
这是政府出面办的事,就这么不了了之,面子上说不过去,所以就去上海请来一个叫安培利的美国工程专家,拟订一份《苏州自来水工程凿井速效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只在城内人口密集的府前街、十梓街、临顿路等地方,各开一个500英尺深的深井,取用深井水,由沿街铺设的管道向用户供水。但就是这样因陋就简的方案也因为内战和物价飞涨而“黄”了。
据住在临顿路的一位陈姓市民回忆说,当时我的父亲在太监弄里与人合作开饭店,原以为可以用上自来水,哪晓得事情一拖再拖。父亲很气愤,就跑到商会里去大发牢骚,还联合其他几家老字号联名写信给市府,希望给市民一个答复。答复没等来,等来的却是商会把父亲找去谈话,说现在是“非常时期”,不能受人挑唆,为难政府。父亲仰天长叹,说我是办饭店的就想着早点用上自来水,我受谁的“挑唆”啊。从此,他闭口不谈“水”的话题。
苏州人把一个浪漫的水梦做了20多年,到头来还是梦碎了。
1949年4月,苏州解放。在当年召开的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办自来水厂的提案就被列入新苏州建设的“重大实事工程”之一。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胥门外的大运河畔,建成了苏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水厂胥江水厂,并在1951年8月1日开始免费供应消毒水。当时住在斜塘、蠡口的农民都跑到城里的亲戚家里来看从铁管里流出来的自来水。《新苏州报》以“苏州市民喝上了自来水”为题,报道了这件事。
1959年,娄门内建成第二座水厂——北园水厂。
1977年,横山脚下建成第三座水厂——横山水厂。
一个做了20多年的水梦,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梦想成真了。饮水思源,60年的巨大成就,从一滴水里也可以映出它的灿烂光辉!

- · 张家港这8年 | 2009-09-20
- · 中国“科威特”再转型 | 2009-09-13
- · 您如何评价“寻找工业之魂”专题? | 2009-09-08
- · 从制造到创造:艰难的跨越 | 2009-08-23
- · 低碳经济:迷茫的当下和不得不行的未来 | 200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