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的变迁
彭波/文 我小时候正值文革中期,不但家里穷,市场上物资也不丰富,那时候商店都是公办的,里面的物资有个显著的特点,多数前面都要加个“洋”字。如火柴叫洋火,钉子叫洋钉,还有洋蜡、洋表、洋布、洋娃娃、洋号、洋车、洋扣子、洋装、洋胰子等不一而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都是“洋货”惹的祸,带“洋”字的物资除了进口外,都是依靠洋人的工艺制作出来的,可见当时我们的工业有多么落后。
除了物资,生活日用品极其短缺,几乎所有的商品、食品都凭票购买,买烟要烟票,割肉要肉票,买鸡蛋要蛋票,扯布要布票,买粮食需要购粮证,而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属当时的三大件,有想买这三大件,就需要工业卷了。三伯是个瘾君子,他的烟票不够用,我父亲又不抽烟,他没有烟抽了,就灭缠父亲给他烟票,一开始,父亲怯于他是兄长,就给他几张烟票,后来,母亲给父亲出主意,若想要烟票,就拿工业卷来换,等工业卷攒多了,家里添辆自行车,那时候,母亲每天上下班要走30里路,非常不方便。
以后,三伯再来跟父亲要烟票,父亲就拿出条件来,问三伯要工业卷。三伯的孩子多,家庭条件差,自行车买不起,工业卷失去了作用,只好用工业卷来换烟票。果然,父亲的工业卷攒够了,给母亲买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母亲对这辆车非常珍爱,每天擦得锃亮,上班下班车子都闪着光芒,母亲一进家门,总喜欢把车铃打响,我们都能听到母亲自行车的铃声。当时,母亲的新车子换来胡同人好多羡慕的目光。
父亲在单位跑供销,成年累月往外跑,那时,没有电话,交通也不发达,远了,光坐车就需要好几天。所以,父亲一出门少则10天半月,多则月余,父亲出门在外,家里不放心,只有依靠书信往来,所以,父母间攒了好多的信件,后来,信件失去了作用,父亲想一把火烧了,也只可惜了那些邮票。
那年,三伯家的老大订了婚,老大我们喊四哥,三伯找到父亲,跟父亲商量,每次出门捎点海货来,如海参、海米、海带,还有花生米类做农副产品,好为哥的结婚时摆酒宴做准备。那一阵子,父亲出差回到家,都是满包的海货类产品,这样捎了好几年,三伯才对父亲说,货备齐了,不用捎了。四哥结婚时,家里没房子,地震的防震棚没有拆,一番包装,四哥就在防震棚里结了婚。结婚那天,客人来的太多,菜不够用的,三伯无奈,只好把我们整个家族家存的菜收来全做了,仍然不够,闹得三伯家的一大缸咸菜吃的一干二净才算作罢,这次婚礼醉倒了一大批人,怠慢吃喜酒的客人,过后,害得三伯带着四哥挨家赔情道谦。
四哥赶时尚,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刮起一场“抑洋运动”,对洋货开始全面围剿,记得当年有个作家还写了一篇文章,声讨洋货,拒买洋货。大概是爱国吧,那以后,国产的东西才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刚进入80年代,社会上兴起一种录音机,样子跟现在的半头砖差不多,四哥不疼钱,花240元买了一部“半头砖”,要知道,当时这些钱可是四哥一年的工资收入。有了“半头砖”,四哥家成了俱乐部,没事了,街道上的孩子们都去四哥家,听张帝,听邓丽君,听港台名星们的歌,又是跳又是唱的,过足了歌瘾。
我们在过歌瘾,而四哥却在想法赚钱了,大家都买了“半头砖”,四哥却买了更高档双卡录音机,他买来空白磁带,转录后销售,一盘赚五毛钱。据说,四哥赚了不少钱。第二年,四哥找关系,从邻近批了土地,盖了五间大瓦房,一个大院子,搬出了防震棚。这次盖房,用了一周时间,街道上听歌的兄弟们都去帮忙当小工,大家累的不行,可四哥有办法,每天给大家买冰糕,买糖,晚上还能吃上炒花生米,还能喝上酒,为了这点享受,大家只好拼死拼活和四哥盖房。四哥的房子建起来了,四哥用瓷板装饰,远远望去,非常壮观;走进房内,即宽敞又明亮,当时,个人的房子从没见过这样豪华的,一进去就觉得象进了天堂一般。
电视的兴起,使人们走进一种新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我们家买了一台黑白“青岛牌”电视机,当时买电视机的家庭凤毛麟角,虽然那时的电视节目除了一些枯燥无味的新闻外,没有什么可欣赏的节目,可我们家却引来了许多人来观看,这种日子,一直保持了好几年。
1985年的改革开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老百姓开始告别“洋”味走进新的生活,除了一些电视类高档电器产品外,再也品味不出“洋”味有多大的魅力来了。四哥是个有思想的人,当时对社会对政策都看的透,是最早“下海”经商的人,四哥是铁路工人,工资待遇是非常高的,可四哥不干了,辞职回家,要把他的五间大瓦房扩建成了三层小洋楼,这次大家没有帮上四哥的忙,四哥拆房采用了爆破技术,盖楼承包给了一程队,楼盖的很快,盖好后,四哥装饰的富丽堂皇,花几千元安装了电话,正当大家对四哥的行为感到疑惑之时,四哥却干起了饭店。这样,四哥沾了改革开放的光,成了我们家的暴发户。
到了家家开始买电视机时,大家的生活质量大幅度地提高,物资丰富,再也不用凭票证来购买物资了,许多高新产品一应俱全,只是极少数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仍然有“洋”影子,比如摩托车,虽然有国产摩托车,可从质量比起来,还是洋玩艺的质量要好一些。1988年,我已经在厂里负责技术工作,那年,我买了一辆本田摩托车,创了我们单位个人没有摩托车的纪录。每天骑着摩托车上下班,很是风光了一阵子。那时,凡是时尚的东西,女孩子接受起来会比较快,大概在时尚的感召下吧,我成了单位为数不多的让女孩子注意的对象,不久,我便有了女友,那时候业余生活仍然很贫乏,下班后没有多少娱乐活动,就让人难忘的就是看电影了,那时,电影票极其难买,要买上电影票,必须早早来到电影院,还要挤进人山人海的人群中,如果运气好,才能够把手伸进那个小小的售票口中,买到一张电影票。我不用受这个洋罪,电影院里我有个熟人,当时有这样的关系,是很让人羡慕的。周日,早早来到电影院,通过熟人买上电影票,买上两包瓜子,我便可以跟恋人边吃边聊有滋有味地欣赏电影了。
我结婚时已是90年代初了,办酒席时,我们订了四哥的饭店,那天,饭店一下子轰进几百人,四哥不急不躁,用一天时间,客人酒足饭饱,一件喜事四哥办的非常漂亮。
结婚不久,我住的地方要盖宿舍楼,我们家房子多,分房时,我分了三套楼房,父母一套,剩下两套,让我选,一套80平米,一套50平米,本想住小的一套,老婆不干,结果住进了那套大房,搬家时,结婚办的那些家具太少,搬进去,大房子里显得空空荡荡,我只好搞家具集中制,把家具集中布置,空闲出一间房,我爱好乒乓球,就做了乒乓球室,闲了,打打球,其乐陶陶,同事中有人爱打球,来我家打球时,同事们直说我这人腐败。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进入21世纪,我们家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四哥成了我们家族中最显赫的人物,他的产业已经做的非常大了,不仅多家有饭店,还有房地产、娱乐厅,成了我们地区举足轻重的人物。我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质量越来越高。2005年,我又住进了新楼,158平米,老楼送给父母居住。现住的新楼带着车库,去年,我还买了车,出门办事非常方便。走进我的家,除了客厅、卧室外,还有休息室、乒乓球室,还有娱乐室,里面全是现代化的音响设施,想唱歌了,打开音响,不出门还能过一把歌星瘾,非常幸福,这些,若在多少年前,大概想也不敢想吧。

- · 张家港这8年 | 2009-09-20
- · 中国“科威特”再转型 | 2009-09-13
- · 您如何评价“寻找工业之魂”专题? | 2009-09-08
- · 从制造到创造:艰难的跨越 | 2009-08-23
- · 低碳经济:迷茫的当下和不得不行的未来 | 200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