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胜利的数字人生
李季平/文 从上世纪80年代马胜利因承包国营企业而在全国名声大震算起,到现在我先后三次采访过他。无论是过去春风得意时,还是被免职、“马失前蹄”后,他那坚毅的性格特征、严密的思维逻辑、风趣的表达艺术,尤其是与其人生经历相伴的一些数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他的经营之道:36计72变;使他蜚声海内外的新华社长篇通讯《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马胜利》发表日期1985年7月26日;他被免职以后的自我反省:10大失误;还有给他带来无限荣誉和自豪的许多个“中国唯一”:四次受到邓小平接见、两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个人事迹被选入高中教材等,这在全国都没有第二人。不过,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更有戏剧性的数字与马胜利大起大落的跌宕人生联系在一起。
闪亮登场:从17到70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安徽农村的土地承包开始,后来推向城市的企业,马胜利也正因为在国有企业中最早引入承包机制,并获得成功而迅速走红。2008年11月7日,马胜利仍十分自豪的对我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历史性转折,我的名字与改革开放将永远联系在一起,30周年时人们想到我,到40周年、50周年还会想到我,这是历史,历史是不会被否定的。你看,数字与马胜利的人生联系多么密切。
站在石家庄市和平路与胜利大街立交桥上举目眺望,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曾经为这个城市带来过无限荣光的石家庄造纸厂,原本就在这座立交桥的一侧。现在,这里被蓝色的铁板围挡起来,几个高耸的塔吊告诉人们,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建筑工地。立交桥下、这个工地四周是小商品市场,不大的小门脸一个挨着一个,尽管生意生龙,人流如织,可当我向路人问及原来造纸厂的马胜利时,人们都说不知道----10几年了,马胜利以及石家庄造纸厂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同样是在这个立交桥一侧、曾经的石家庄造纸厂,是一个有着800多职工的国有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当年上级下达的17万元利润指标也难以完成,原来的厂领导班子称,最多完成14万元,但这样的指标上级难以接受。
1984年3月28日,身为供销科长的马胜利在厂门前贴出了一份“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决心书”,内容是:要求承包造纸厂,并保证承包工人工资翻翻,上缴利润倒过来,由17万变成70万。
当时,中国的改革正由农村向城市推进,把“包”字引进城,引入到国营企业,正处于试点、探索阶段。马胜利的“决心书”也随之得到上级的重视。半个月后,市长王葆华带领160多人在造纸厂召开“答辩会”。经过答辩以后,组织上对马胜利的经营策略表示认可,当场宣布马胜利为石家庄造纸厂厂长。
马胜利闪亮登场以后,按照他的“36计72变”一步步脚踏实地操作,承包的当月就实现利润21万元,他把承包的指标主动从当年的70万元,提高到140万元,翻了一番,到年底超额完成承包指标;第二年,就是1985年实现利税280万元,又比1984年翻了一番;1986年,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仍然完成上缴利税320万元;到1987年,实现340多万元。从承包开始,可以说效益年年提高,而在马胜利承包之前,石家庄造纸厂从1981年到1983年连续3年,不但没有向国家上缴一分钱,国家还倒贴了10,5万元。
马胜利承包石家庄造纸厂前几年的骄人业绩,在为国家、为企业创造了效益的同时,也为个人的发展思路埋下极度膨胀的隐患。从1987年开始,由于马胜利的影响在全国同行业越来越大,不少经营效益差的企业请求马胜利跨地区承包,在此背景下,承包100家亏损造纸厂的“托拉斯”计划在马胜利脑海形成,并很快付诸现实。
巅峰之作:遭遇119
马胜利承包石家庄造纸厂4年后的1988年,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和个人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一个被认为是个人事业发展“巅峰之作”的计划逐渐成熟,即:成立“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在全国20个省、承包100家亏损的造纸企业。在此之前,已有山东、贵州、浙江等地的造纸企业与马胜利达成了初步协议,作为首批加入造纸企业集团的成员。
马胜利对自己的“巅峰之作”充满了自信,他把集团成立的日期确定在1988年1月19日。如此重大的事情,马胜利说直到集团成立日期确定后前几天才通知市领导,目的很明确,就是只请他们出席仪式,而不是征求他们意见;时任石家庄市市长的王葆华也坦诚:“集团成立的前两天,马胜利来找我,邀请我去参加。这么大的事情之前他连个招呼都不打,没有给市里汇报,这不等于逼着我们干吗?”
就这样,1988年1月19日,“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在热热闹闹的鞭炮声中成立了,当时的国家轻工业部、省、市领导都出席了成立仪式,给足了马胜利面子。
然而,令马胜利始料未及的是,本想在更加宽阔舞台上发挥自己经营才能、书写更加辉煌人生经历的“巅峰之作”,恰恰变成了自己“败走麦城”的开端。
仅仅在集团成立4个月以后,马胜利造纸集团中(有媒体报道共60多家,马胜利坚称100家)就开始出现亏损,先是浙江、后是贵州,接着有山东等,截止到当年8月,就有16家企业退出了这一集团。到1989年下半年,资金、管理、经营等诸方面先天不足的企业集团,很多隐藏的问题凸现,再加之1990年马胜利的大本营石家庄造纸厂亏损300多万元等因素,到1991年5月,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宣布解散。
10年以后的今天,马胜利谈及造纸集团“失利”的原因,仍然感到遗憾,他分析说,主要是大环境对经营不利,如地方保护,这些企业所在地,盈利了地方受益,他们高兴,可贷款时,说集团总部在外地,困难很大;具体管理方面,都是由石家庄造纸厂派去管理人员,一开始派厂级领导,后来派科级干部,再后来只能派班组长,把老厂的技术力量都掏空了;自己社会活动也太多,那几年在全国各地仅做报告就有300多场,根本无暇顾及企业重大管理和发展的细节,只靠名气解决不了企业经营中具体问题。
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马胜利100家造纸企业集团“巅峰之作”,之所以能够成立并经营3年,也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分不开。有数据显示,截止到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成立的前夕,即1987年6月底,全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已占63,9%。这项改革已从前几年的放权让利进入到全面实行阶段,马胜利的集团化梦想正是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出现的。
马胜利试图通过“承包”这种方式,以一个人的力量来挽救百家亏损造纸厂,现在看来,我们不能把其“失利”原因都归咎于马胜利本人,因为他只是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同时,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的“失利”,也打破了他自身创造的“一包就灵”的神话,就全国国有企业发展改革进程而言,马胜利造纸集团的倒台,并不全是坏事,起码为企业发展方式探索提供了借鉴。
马胜利造纸集团的“巅峰之作”失利以后,除了其本人以及媒体分析客观原因以外,也有人说,马胜利当初选择集团成日期是不吉利的,因为119这个数字,在中国是“火警”号码,企业自成立的哪一天起,就已经处于“危险”的境地了。
突然免职:是56还是65
经历了“造纸集团”失败的教训以后,马胜利说自己对经营策略也进行了调整,“中国马胜利造纸集团”改名为“河北马胜利造纸集团”,并且不再承包其他造纸企业,全身心的把石家庄造纸厂经营好。这期间,石家庄造纸厂的利润虽然没有以前高,但仍有钱可赚,企业没有欠过职工工资,还盖了200多万元的宿舍楼。
正当马胜利准备调整思路,重新大干一场的时候,1995年 月的一天,市轻工业局的领导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上级决定免除你的厂长职务,为了顾全你的面子,你主动写个报告辞职吧。你不辞职,就强行免职。马胜利坚决不辞职。当天下午,上级宣布免去马胜利的厂长职务,公开的原因是:马胜利因年龄大而主动辞职。
马胜利说,那年他56岁,精力充沛,身体很好,根本不到退休年龄。后来他才知道,在上报他“辞职”的材料中,写的年龄是65岁。为什么把他本来56岁的年龄写成了65岁,有关人员解释说“写错”了。就这样,在承包造纸厂11年之后,名扬全国的马胜利在几秒钟之内,被不明不白的免职了,昔日频繁出现在聚光灯下的马胜利,自此淡出了各种媒体。
“墙倒众人推”,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积淀。马胜利被免职后,名义上是“年龄大了”,真是原因是什么呢?对此,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贪污太多”、“把外国货冒充本厂产品到处吹”、“造纸集团亏损”等等,后来上级有关部门派出调查组,到造纸厂调查了几个月,结论是马胜利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生活方面都是清清白白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马胜利得罪了领导。马胜利并不否认。他说,那时省长程维高和省委书记邢崇智有矛盾,斗争的结果是程维高胜利了,当了省委书记。自己和邢崇智关系很好,有时相聚,有时一起旅游,像郭光允那样举报程维高的人很多,自己也出钱出力,发誓要把程维高拉下马,这些情况,程维高一定知道。后来的结果是程维高把邢崇智搞下去了,我马胜利能不被报复吗?
与命运抗争:从每月135元的退休金到身价百万
马胜利被免职以后,生活的轨迹似乎一下子乱了,从原来的整日忙忙碌碌,瞬间变成门可罗雀,生活也由原来每月工资500多元,降低为每月135元的退休金,还要在精神上承受着工作组、审计组对其的调查审计以及社会上各种流言蜚语。他一连几个月没有出门。这期间除了反思12年厂长任期期间的工作以外,仍考虑着石家庄造纸厂的出路,自己如何东山再起。
1996年7月的一天,工作组的审计结论公布了,马胜利在经济上是清白的,但这个消息并没有给马胜利带来精神上的慰籍,因为这天他获知,石家庄造纸厂已经履行完了法律程序,要卖给一家开发商。
马胜利一听非常着急。他像疯了一样,写了一个“还我造纸厂,恢复我厂长职务”的条幅,与其他人一起跑到造纸厂楼顶示威:“这是个上亿元的国有企业呀,怎么说卖就卖了?厂里职工同意吗?经营造纸厂,难道我这个企业家还不如一个开发商老板?”马胜利对企业的感情可真是感天动地。他越说越气愤,要从楼顶跳下去,以自杀的方式警示世人。当然结果是一同参与的人们阻止了他。可他的这种示威毫无作用,造纸厂还是被卖掉了。
对于马胜利来说,最大的痛苦在于失去了在国有企业展示其经营才能的舞台,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和方式,与命运抗争,仅靠135元的退休工资是很难生活的。马胜利说,邓小平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自己执掌几个亿的国有资产10多年,兑现的奖金100多万,当初的社会氛围就是不能名利双收,几乎都捐献给了学校、灾区,每月工资只有500元,不属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
为了生活,马胜利不顾家人的反对,在1996年11月8日,开始卖包子,自己连做带卖,毕竟还有些名人效应,一时间在石家庄引起轰动。有些崇拜马胜利的人,根本不买包子,在他的小摊上仍下50元的、100元的钱就走,对他说,你有这样的勇气,我们佩服你。这对马胜利带来了极大精神安慰。这个小店,一个月的时间竟收入了3万多元。马胜利说,这比自己在厂里几年的工资都多。
两年以后,到1988年,马胜利又与人合作,开办了“马胜利纸品经销公司”,老本行轻车熟路,到1999年底,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产值达600多万。至此,马胜利的经营天赋又一次得到体现。2003年12月7日,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以年薪100万元的身价,聘请马胜利再度出山,任该集团一家造纸厂老板。这一年,马胜利因此又成为各种媒体报道的热点人物。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还为此专门对马胜利做了一期专访。
马胜利自1995年被免职后每月仅有135元的退休金,到2003百万元身价,仅仅过了8年时间。目前马胜利仍然非常忙碌,即使大牌媒体,也要排队才行。马胜利说,他既要经营企业,还要忙于各种社会活动,到大学作报告,参加学术会议,接受媒体采访等,还计划出版《马胜利故事》丛书,写上几百篇,篇篇都精彩,让报纸连载。

- · 张家港这8年 | 2009-09-20
- · 中国“科威特”再转型 | 2009-09-13
- · 您如何评价“寻找工业之魂”专题? | 2009-09-08
- · 从制造到创造:艰难的跨越 | 2009-08-23
- · 低碳经济:迷茫的当下和不得不行的未来 | 200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