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年联想:面孔与表情(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然 在一系列中国企业崛起的范本中,联想算是最实在的一个,这取决于创始人柳传志的性格。柳传志是一个梦想家,在中国科学院的日子里,他就琢磨着怎么把笔耕不辍的论文变成产品、生成利润;柳传志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实验室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直接冲突时,柳传志毅然选择那些力所能及并有利可图的事。
从1984年那个中科院的小传达室到坐拥近150亿美元营收的国际化公司,联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柳传志主导的中国联想时代和以杨元庆主导的国际化联想时代。
2009年,迫于外部经济环境恶化,柳、杨这一老一少再次搭档。这一年,联想25岁。
贸工技路线
画面回放到1984年,中科院一个小传达室,中国科学院投资了20万元人民币,柳传志带领10位科技人员就在这个传达室办起了联想。
资金紧张的时候,这些科研出身的科学家甚至卖过旱冰鞋、卖过手套。后来,倪光南加入联想,柳传志和倪光南这一对“企业家+科学家”的珠联璧合,曾经把联想汉卡做到了中国市场的第一,在当时堪称绝配。其时,计算机还只能运行在英文环境中,如何让计算机识别处理汉字,是数以万计的中国用户的迫切愿望和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联想于1985年率先推出了业界领先的联想汉卡,实现创业者“把技术变成钱”的梦想。
而在汉卡于上世纪80年代末退出市场后,倪光南领导联想两三百人进行着上百个项目的开发。当时投资最大的一款产品是多口卡,但在1992年多口卡一下子亏了800多万元,当时联想的年销售总额是1.767亿元。科研项目变不了钱,柳传志和倪光南对技术和市场的分歧开始显现。
那还是一个计划经济占据主导的时代,传统的国有企业,更像一个按照计划生产的工厂,市场意识淡薄,而不少中关村源自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企业,也都打上了“技术至上主义”的烙印,当时,“中国芯”的热情日益高涨。可贵的是,联想在创业之初就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20世纪90年代初联想推出自有品牌电脑时,国家开始大幅降低电脑整机进口关税、取消进口许可证,AST、COMPAQ、IBM、HP等国外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内品牌节节败退。
“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研究,资金、管理、技术、人才远远没法和人家比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不能打自己的牌子,实在不行,我还是退回去给人家当代理算了。”柳传志回忆说,在西方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先掌握一项技术,然后形成产品,然后再形成销售,这是所谓技工贸的路线。而在联想,由于成立时期完全不懂市场,不懂销售,也没有开发产品的启动资金,中国当时也没有风险投资公司,这就使联想先给外国企业做代理,学习和了解市场,而后才开发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这也就形成了联想的贸工技的路线。

- · 物美集团获TPG联想16.5亿港元注资 | 2009-08-13
- · 【独家】:中国泛海或接手联想控股 | 2009-08-12
- · 目标:拿份额 联想新战略“显山露水” | 2009-08-12
- · 中科院转让联想控股29%股份 | 2009-08-07
- · 柳传志:我是这样做企业的 | 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