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危机的教训-博鳌分论坛实录(5)
王亦勉
18:01
2010-04-11
订阅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梁锦松:中国的模式和西方的模式有一定的区别,当然西方的模式包括美国的模式和欧洲的模式也有区别,这个区别非常有意思,因为我在中资公司做董事,在国资委下属公司做董事,也在西方公司做董事。刚才邵宁主任提到了一个积极投资者的作用,投资者和管理层的利益不一定完全一致的,有时候特别在西方,管理层主要是关注自己的薪酬,这个薪酬总是基于短期的利润。现在很多的企业董事,他们的利益是关注于整个国家的长期利益,因为是国家国资委指派的,他们会跟管理层进行不同的互动。我们可以比喻一下在西方,有很多构成,如果公司是私募股权构成,结构就比较好。中国的机制正在发展过程当中,刚才邵宁主任已经提到过正在发展过程当中,我同意邵宁主任的做法,很多董事都非常有经验,他们不用听管理层瞎说,他们都有很多的经验,但有的时候没有国际经验,因为很多公司正在国际化,如何保证他们有国际化的经验,如何对于某一个行业比较了解。比如说ICBC,我觉得现在他们开始,你必须对于银行有了解才能做他的董事,必须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所以我们应该对整个董事进行更好地培训,这样可以使董事非常胜任他们的工作。
另外还有一个话题我非常关注,就是在中国我们可以任命一些董事,有它来为国家服务,但是在西方如何能够找到胜任的董事呢?董事的薪酬和董事的责任相比是完全不相符的,如果出现了问题,美国的董事就会面临很大的法律责任,对个人究责任,而薪酬非常少。为什么有能力、有时间在美国董事会工作,他的工资非常少,另一方面董事的责任大,我觉得这种制度应该重新思考一下。

布列坦:关于欧洲的经验有两个想说的,大家都知道很多的欧洲公司有这样的要求,就是非执行董事、外部董事应该占整个董事会的多数,而不仅仅是一半。另外一个,我觉得他们未必一定要是退休的老年企业家,他们可能比执行董事老一点这可能有好处,但我觉得很惊讶,在有一些公司,我参加到一些公司董事会的运作,对他们来说很难找得这样的董事愿意把大量时间花在公司当中,我问他们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的董事他们希望同管理层进行沟通,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董事会成员,他们如何从管理层当中获得信息了,如果不获得很多的信息,就不能挑战CEO的决定,如何能够获取公司的信息,如何能够知道董事会下的高层管理人员能够把信息提供给董事,使这个董事自己能够做出决定,因为大多数的管理层是由CEO进行管理的。另外,还有金融企业面临着另外的问题,在英国金融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不仅对工业非常了解,而且它应该对于金融企业非常了解,不应该来自于制造业,还是来自于金融行业。

简碧佩:作为邦吉的CEO能不能说一下?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