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萧功秦:从千年文明史看中国大转型 | 12-01
-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市场经济激活了多元利益主体的主动性。原先的大一统的计划体制结构,分化为多元的、小规模的、竞争性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
- 孙立平:绝望比贫穷更可怕 | 11-27
- 不能否认,弱势群体已经被这个社会分离出来,在社会中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就业是维护他们生存环境的首要问题,而更重要的在于优化社会结构。
- 陈志武:经济转型需改变“收入比” | 11-17
- 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但四分之三的生产性财富都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必然的结果就是不断往工业和基础设施上一投再投
- 茅于轼:个税改革不妨“以俄为师” | 11-12
- 从理论上讲,累进税制是一个先进的税制,但只在征管问题解决后才是先进的。我国的征管问题并没有解决,累进税的先进性完全是理论上的。因此,不妨吸取俄罗斯税改的经验,重新思考我国...
- 丁学良:警惕中国模式的“慢性病” | 18:06
- 如果把既有的中国模式当作试验的对象而不是迷信的对象,则可说,这个模式多年里承受着极其紧迫的更新换代的压力,得动深层手术才行。
- 韦森:给地方政府充足的政改革实验空间 | 10-26
- 当今中国面临的难题是进一步的改革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但又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如果约束和扼杀各地政府的法治民主建设的实验,中国社会肯定又要付出巨大的转型成本,这是我们...
- 秦晓:不能用中国价值取代普世价值 | 10-18
- 用“中国价值”取代普世价值是一个危险的命题,而秉承普世价值,开创中国道路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命题。
- 陈志武:为什么纽约的地位不可替代 | 10-13
- 金融市场是一个套餐,不能只要带来的好处而不面对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资产泡沫破裂所形成的伤害。但是在我看来,不能够因为这些危机就把金融市场、资产市场的发展的空间尽可能地压缩...
- 吴敬琏:政府高强度介入经济是福是祸? | 10-11
- 政府应该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政府介入微观经济活动,那么,事情就完全颠倒了。 这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的危险。
- 吴敬琏:这几种干预经济的方式,不值得提倡 | 09-21
- 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现在就有一个职能没有得到发挥,这就是规划和协调。
- 陈志武:“诚信逻辑”为何在中国失灵 | 09-10
- 造假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政府权力过多控制社会资源,寻租机会必然会多,造假的激励就翻倍甚至翻数倍,在权力受媒体监督有限的社会里尤其如此。
- 黄亚生:中国宏调有四条路可走 | 07-16
- 认为中国政府手中的土地、国企等资产可以抵消债务的风险,这是无稽之谈。土地、国企等资产的价值实际上取决于它们能产生的价值,一旦出现了经济危机,这些资产马上就丧失了价值。
- 樊纲:中国经济的秘诀 | 07-09
- 与某些国家在“去监管”上颇有建树,而在繁荣期对泡沫疏于防范的做法相比,中国的做法要好得多。在我看来,中国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凯恩斯世界”:在微观层面上发展...
- 贺卫方:重典之下无盛世 | 07-01
- 建设法治国家的社会不应该动辄把法律抛到一边,运用一种超越法律规范的行动,通过造声势、杀一儆百的方式来威慑犯罪,实现社会治安的转化。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 周其仁:央行如此辛苦为哪般 | 05-18
- 我们的调查表明,人民币汇率实际形成的基础,归根到底是央行大手负债买汇。央行的负债主要有两项:包括发行货币和接受金融性机构存款在内的“储备货币”,以及由央行发出的债券。我们...
- 茅于轼:土地出让偏爱拍卖的背后 | 04-06
- 为何各地政府更偏爱拍卖而非招标?原因在于拍卖比招标更容易将土地卖个好价钱。若实际操作只有拍卖没有招标,土地价格非但不能正确规定,反而将被极大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