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12-07
杨东平
订阅

杨东平:北大实名制推荐标准欠缺了什么

随着北大“实名制”推荐学生的名单公示,围绕这一事件的媒体关注渐至尾声。对这一改革,我认为是无关宏旨的细节,并不值得这样大张旗鼓地关注,因而一直没有发言。我并不简单反对这一举措,相反,认为高校扩大自主权的各种改革,例如五校联考、三校联考等,对打破铁板一块的格局都是有益的,应当以宽容的态度允许探索。改比不改好,没有校长实名制,这些名牌高中不是也在以保送生的方式推荐吗?而且,也不能要求这一具体举措能解决教育公平,选拔偏才怪才等各种问题。这显然属于过度解读或误读。当然,可以引发我们对深入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

北大面向少数高中名校的校长实名推荐,只能产生学业最优秀的“尖子”。这正是人家的目标,这一举措的目的本来很明确,是直接针对清华大学提前“掐尖”的招数,并不是选拔特殊人才的措施。目前选拔偏才怪才的制度设计,主要体现在特长生、特殊才能加分的政策上。当然,对少数特异人才,例如数学考零分的天才,现在的加分政策也难以保全。对这样的极少数人,应当开辟的是另一种特殊通道:经一个专门委员会甄别通过后予以录取。这一制度同样适用于成人,例如民国时期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了大学教师必需具备的各种资格,但同时规定“凡于学术有特别研究而无学位者,经大学之评议会议决,可充大学助教或讲师。”这就叫“不拘一格”,这就是民国时期那些天才得以生存的制度。

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也不是针对教育公平的。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差距的现实中,“掐尖”当然只能从城市的重点中学掐,难道你以为北大是在做慈善吗?保障公平的考量是必需的,但应当体现在另一些制度设计中。考虑到客观存在的教育差距,从促进社会融合与长期稳定、补偿弱势群体的公平理念出发,规定公办研究型大学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例如不低于25%),以及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农村学生。这是发达国家保障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现在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了。

如果北大还有更大的胸襟和追求,愿意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较,而不是只与清华大学较劲,此次实名制推荐在选拔标准上真正欠缺的,是另外一些东西。进入世界一流大学门槛的学生,学业优秀都没有问题,他们所竞争比较的,也是中国学生较欠缺的,是服务社会的公益心,社会服务的表现和领导能力等。因为一流大学所追求的,是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人才。同时,他们特别重视学生构成的多元化,这既是现代大学的价值追求,也是培养栋梁之才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对不同文化和族群有必要的认识,养成社会关怀的思考能力和悲悯心。如果北大能在“掐尖”选拔中注入新的文化营养,树立新的标准,从而引导和改善中学教育,这是不是更有价值的作为呢?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

(文章已发表于:09年12月5日  《新京报》)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