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7-10
吴向宏
订阅

吴向宏:厉行减税以以预防经济金融危机

今年是一个多事之年,除了各种突发事件之外,还有多种迹象表明,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异常不稳的时期,需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政策,以预防可能的危机爆发。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金融政策依旧是,以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以严格的金融管制和外汇政策来"控制"金融风险。应该说,这套政策组合拳在正常情况下是有效的。然而中国本身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经济体,而是一个大型的转轨经济体;当前国际上也不是一个正常的金融环境,而是一个秩序动荡(以美元丧失信用为标志)、拐点浮现(有可能发生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紧缩的转变)的高风险环境。在这种条件下,上述的政策组合便效果不彰。

传统的经济政策,在特殊时期往往会受到挑战,这是因为它所仰仗的决策体系,通常使用一些表面的经济指标来判断方向。比如说,依赖CPI(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来判断经济是否过热,通胀是否严重。其实如果看过去几年中国的资产价格(房价、股市),不难得出流动性早已大规模过剩、投机性投资活动早已过热的结论。而如今CPI指数的上升,反而只是通胀末期的所谓"翘尾效应",恰恰是流动性紧缩可能到来的标志。通俗地说,在泡沫高涨的时候你不严加调控,现在到了泡沫晚期,你却 左一个提高准备金率,右一个加息,不断收紧流动性,其后果极可能是一场"硬着陆"。

目前情形下,不能再对经济数据做照本宣科的解读。GDP增长率多一个百分点还是少一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名义房价究竟是在上升还是在下跌,这些纸面上的经济数据,在特定的经济时期并不一定反映真实经济的运行状况,更不能在这些数据上定标杆,下指标,把它们当成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如果单看国民账户报表,中国经济似乎风平浪静,有些表面数字如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高速增加的外汇储备,还可以被解读成大喜讯。但只要深层次观察实体经济,结果就未必如此。

经济警号其实相当明显:(1)庞大的非正常外汇储备占用大量金融资源, 成为悬在中国金融体系头顶的一个巨大“堰塞湖”,随时可能因热钱大规模出逃而使金融体系失序;(2)反复采取收紧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办法来控制通货膨胀,已经影响到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中国企业,与此同时对通胀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换句话说,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最令人头疼的"滞胀"现象;(3)对资产泡沫的错误调控政策有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硬着陆"(参见我年初《当心消费者和房产商"双输"的硬着陆》一文),使国民财富白白遭受损失;(4)贫富分化进入高危区,已经由单纯的经济状况分化,衍变为社会心理的强烈对立,表现为普通群众对“精英”乃至对政府的严重不信任甚至敌视;以及(5)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相对比重早已超过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了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参见我过去几年来就此问题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国家财富向政府手中畸形集中,不但妨碍经济发展,强化贫富分化,而且等于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冒着极大的经济风险。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无论对内对外,都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宏观政策不能再陷于"控制通货膨胀"、"调控房价"、"增加就业"等指标。防止实体经济衰退导致国民收入锐减,防止金融体系失序导致国民财富蒸发,这两个防止才是重中之重。有必要果断地采取非常政策,以度过经济风险期,延长中国经济繁荣周期。具体来说,在对外政策上,我主张立即停止人民币升值,恢复联系汇率(可在一次性升值之后)。理由可参见我三个月前《人民币升值进程应当停止》一文。而在国内政策上,我认为目前最有效、最应当采取的政策,就是大规模减税。

大规模减税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1)厉行减税将极大减轻企业负担,从而在收紧货币政策、预防通货膨胀的框架下,避免经济因过紧的流动性而导致衰退;(2)企业减税将刺激资金回流实业领域,从而"自然"地消除资产价格上的泡沫,同时又不会像现行某些硬性"打压"泡沫的政策那样导致硬着陆;(3)减税对股市来说也是最好的"救市"策略,它从中长期看显然对股市是极大的实质利好,同时在短期还会刺激部分资金流出股市,不会像其它的"托市"政策那样导致新一轮恶炒;(4)减税如果辅以某些激励企业提高职工工资的政策,还将普遍提高民众收入,减轻贫富分化;(5)减税是将财富还于国民的最直接途径,也将显著减低财富过度集中于政府手中造成的系统风险;(6)从中长期看,减税是增加企业支出、扩大内需的高效手段,能有效延长中国经济的繁荣周期,这最终将使国家财力得到可持续的、而不是竭泽而渔式的增长。

 

 

文章来源:08年7月4日    牛博网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