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未进入加息周期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自10 月20 日起,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步上调0.25%,但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10月21日却表示,这次加息并不意味着中国由此进入“加息周期”,只是向市场传递了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信号。
吴晓灵当天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近期重启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挤压了中国使用价格工具来调整货币政策的空间,这意味着中国不可能频繁动用加息手段,进入所谓的“加息周期”,她认为中国应该优先采用数量调控来管理货币政策,“未来几年中国央行的主要操作工具还是数量型的,价格工具不敢多用。”
吴晓灵指出,中国经济政策应从危机管理转向常规管理,货币政策应回归稳健,而稳健的表现是货币供应目标应与经济增长和物价预期调整幅度相适应。
吴晓灵还指出了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具体策略——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近两年过度宽松和适度宽松政策产生的过多货币供应。
中国央行将2010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目标定在17%左右,而吴晓灵认为,如果中国政府将“十二五规划”期间GDP增速下调到7.5%到8%之间,未来几年M2增长率应该控制在13%到14%以下来应对流动性泛滥。
吴晓灵还指出:中国通货膨胀率(CPI)控制目标3%定得过低,为了理顺资源价格,消化超发货币,她建议将未来几年的CPI控制目标上调到4%。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前任副行长,吴晓灵还针对2011年的货币金融政策特别提出了三大建议,以通过数量调整来解决流动性泛滥问题。首先,交替使用央行票据和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以抑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其次,放开企业债券利率,让市场利率发挥作用;第三,鼓励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开展中介业务减少对信贷的压力,一方面将保本的理财产品视同或有负债,另一方面对未重新进行尽职调查的贷款转让应有风险留存。
吴晓灵建议政府明示货币政策调整取向,她表示:“如果政府现在能够提出明年的货币政策取向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就给市场一个稳定预期——中国言行一致地从适度宽松转向中性货币政策,这也表明中国政府不惜GDP增速下滑,以增长质量为首要目标的决心。”
不过吴晓灵也承认,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面临挑战。一方面,在外部环境尚不确定的背景下,决策层不容易就货币政策回归稳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美欧日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挤压了中国价格工具的使用空间。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使市场放大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外部效应,引发市场汇率波动,加大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
(文章来源:10年10月21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数量控制仍是中国货币政策最大着力点 | 2010-10-13
- · 全球货币政策扩张部分导致国际经济不平衡 | 2010-10-13
- · 杜金富、姜建清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 2010-09-20
- · 周小川先生,您想说什么? | 2010-09-14
- · 银行加息要看秋粮的收成 | 2010-08-12